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财经

列入省级桑蚕产业发展规划

“丝绸之路”的高青作为

2015-07-22 作者: 程芃芃 来源: 大众日报
  ▲高青县任马寨村蚕农在大棚内饲喂春蚕。
  阅读提示
  7月17日,高青县花沟镇任马寨村支部书记张新村拿出一份文件仔细翻阅着,文件的标题是《山东省桑蚕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这几年蚕茧市场波谲云诡,正是这份翻看了十余遍的文件,让张新村读到了商机,今年他试养的71张蚕获得预期回报。
  “高青”的名字在这份省级文件中共被提及两次,作为全省6处桑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之一、23个桑蚕生产基地县之一重点培植。受经营体制、资源竞争、环境污染以及劳动力减少等因素影响,这些年桑蚕产业发展整体萎缩,高青何以进入省级桑蚕产业发展规划?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王克军 耿梦琪

一条虫变成一条龙
  “金条银条,不如青城桑条”,蚕桑生产在高青已传承了400余年,规模化种植近30年。该产业素来被称为“一条虫”产业,如今“化虫为龙”,成为重要产业。
  目前,高青县蚕桑业已摘取4个“全国桂冠”:中国蚕桑之乡、全国沿黄淤背植桑建园第一县、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县、高青桑葚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作为山东唯一的中国蚕桑之乡,截至2014年底,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3万亩,年产茧130万公斤,年产值8500万元,生产规模稳居全省前列。同时,高青蚕茧以茧层厚、净度高、好缫丝等独特的质量优势而闻名省内外。
  提起以前养蚕的艰辛,很多蚕农都皱起眉头。如今,沿袭了几百年的传统模式正被一项项自主创新所颠覆。高青建起了全省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水平最高的小蚕人工饲料培育示范基地,1-2龄小蚕采取人工饲料集中饲养,3龄后改用桑叶喂养,一般农户只养大蚕,每期蚕在蚕农自己家中饲养时间仅20天左右。这项重大突破既节约劳力又提高产量,蚕农们喜上眉梢。
  与此同时,该县在桑园建设、良种繁育、大蚕大棚育等关键环节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整套适合高青特点的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充分利用沿黄淤背土地和淤被外规模化土地流转,通过免费送苗、土地补助、建棚扶持、保护价收购等扶持政策,植桑建园5000余亩,有效破解了桑蚕生产发展受土地制约的瓶颈,属全国首创;与省蚕业研究所合作,建成全省最大的高青千亩良种桑苗繁育基地,将苗木卖到了省内外多个城市,受邀参与省农业厅桑苗繁育技术规范的制定起草,高青标准晋升为省级标准;与山东广通蚕种集团合作建成全省最大的桑蚕良种繁育基地,年生产优质种茧20万公斤。
桑蚕养殖比种粮食强
  初夏,春茧大丰收,高青各蚕茧站开秤收购白花花的茧子。“勤种菜,懒养蚕,三十五天见现钱。”蚕桑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桑蚕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120处,2650家养蚕户,逐渐培植形成了以常家、青城、木李、黑里寨、唐坊和花沟六镇为重点的蚕桑产业经济带。
  与同期蔬菜、药材和畜牧养殖等多数农副产品价格下滑、效益下降相比,蚕茧价格却持续在高价位运行。而在前些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丝绸制品出口量严重下滑,导致蚕茧收购价格大幅下跌,沉重打击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为避免桑蚕行业再次陷入恶性循环,专门负责全县桑蚕生产经营的高青和润丝绸公司,给万余名蚕农撑起了“保护伞”:全程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服务,与每户蚕农签订长期技术服务和蚕茧收购合同,实行每公斤蚕茧36元的最低保护价。
  以常家镇艾李村为例,优美的环境使这里成为养蚕宝地。村民506人,90%以上从事养蚕产业。据党支部书记李国堂介绍,该村从1997年开始植桑养蚕,近年来主要是从事蚕种养殖,一公斤种茧比普通蚕茧高出8元。桑蚕养殖比种粮食强,比打工收入高,家有三亩桑,致富奔小康。
  李兴华从2000年开始养蚕,从最初的一张到现在的六张(一张蚕约产蚕茧130斤)。“我一年养两季——春蚕和秋蚕。一年也就忙两个月,真正忙起来就两周,平时只要定期做好消毒就行,省事又赚钱。”李兴华家六张蚕一年的投入是:肥料300元,蚕种和消毒药品1560元,人工成本3600元,共计5460元。六张蚕两季的产量大约是1560斤,每斤按24元算,共37440元。扣除成本,纯收入31980元。
  靠养蚕富裕起来的艾李村,今年投入200余万元新建养蚕大棚34个,农户不在家中养蚕了,全都搬进了大棚,环境好了,管理也方便了。透过艾李村管窥高青整个桑蚕产业,其富民作用不可小觑。
产业由大向强迈进
  与其他地区相比,高青发展蚕桑业具有“资源优、创新强、政策好”的优势。正是这些独特优势,让决策者瞄准了桑蚕产业,力图把这一资源优势放大为产业优势。
  近年来,高青以和润丝绸公司为龙头,将桑蚕产业列为全县十大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生态县建设和产业扶贫项目的重要内容重点培育,桑蚕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给农民带来效益的同时,更起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使高青县万亩桑园具备了高效经济林和绿色生态林双重身份。
  通过科技引领,该县桑蚕产业链向下游延伸步伐明显加快,形成了以桑园种植、蚕茧收购加工为主,桑芽茶、桑叶茶、蚕虫草、蚕虫草酒、虫草面条、蚕丝被、蚕丝睡衣、蚕沙枕等较完备的产业链,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资源多级循环利用的新型产业链初步形成。
  早春时节来到高青,在成片的桑园中即可体验“采茶”之乐。和润丝绸公司副总经理尹遵伟介绍,单靠优质桑树嫩芽炒制桑芽茶一项,就可让蚕农每亩增收150元以上。另外,依托高青桑葚地理标志商标,把蚕桑业与旅游业嫁接,建设桑林圣果采摘观光生态园,年产各种桑葚5万公斤。在此基础上研发的桑葚酒、桑葚饮料等健康新产品即将投入市场。
  依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青蚕桑产业积极将丝绸文化与产业融合,准备创建蚕桑民俗博物馆、鲁中茧丝绸文化生态园,通过文化引领、品牌塑造,提升这项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与人文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科普教育、感受桑蚕饮食文化、健康休闲有机融合,传承发展桑蚕丝绸文化,提升高青县乃至淄博市区域知名度,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力争在这条全新的“丝绸之路”上留下璀璨的高青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