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周末

山东最先得到日本将要投降消息的是罗荣桓。1945年8月9日夜,他收到延安的加急电报,读罢兴奋不已,摇醒妻子林月琴,说:“日本发出乞求投降的照会了!”11日,一张红色的《大众日报》号外传遍了山东根据地。单张整版套红报纸的右侧赫然一道非同寻常的大字标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一张报纸的抗战

2015-06-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大众日报》 创刊号
■ 周末人物 英雄儿女·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本报记者 于岸青
  1945年9月2日,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当时的国民政府于次日下令举国庆祝3天。之后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而对于1945年的大众日报人来说,这一天定格在8月10日。
  自1938年末大众日报筹办以来,大众报人与山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了七年。
  胜利,在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一张红色的报纸传遍根据地
  1945年8月11日,一张红色的报纸传遍了山东根据地。单张整版套红的《大众日报》号外右侧赫然一道非同寻常的大字标题:“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山东最先得到消息的是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罗荣桓同志。9日夜,正在研读毛泽东同志刚刚发表的《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他收到了来自延安的加急电报,读罢兴奋不已,忘记了连日的腰痛,摇醒刚入睡的妻子林月琴,说:“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的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了。日本发出乞求投降的照会了!”
  8月8日上午,莒南县彭家仕沟村蝉鸣一片,大众日报电台自收到苏联对日宣战的消息后,好消息接踵而至,电台工作人员主动开始24小时值班,唯恐错过一星半点。
  9日夜,收到毛主席的声明。10日,收到苏联红军攻入伪满消息,入夜收到了新华社延安急电,连发三遍:据合众社广播,日本政府接受无条件投降!
  广播室编辑谭克看到“投降”二字有些恍惚,是真的吗?当即去电询问,新华社复电顷刻而至,四个字:“消息真实。”欢呼声瞬间腾起,在深夜时分格外清亮,彭家仕沟村欢呼起来。
  采访科记者李后被人摇醒,他还没看清是谁,只听到激动的声音连连呼喊:“鬼子无条件投降了!鬼子无条件投降了!”50年后,李后回忆道,“这是一个大家不会忘记的日子”。 
  对这胜利的一天,记者于冠西在日记中写道:“天还没亮,马楠同志急匆匆地跑进来欢叫着:‘日本投降了!鬼子投降了!’……经过两秒种的清醒,我、丁九,还有小秦,一起从各自睡着的门板上跳到了地上。”
  电台还在不断地收电,子时收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发布的受降命令。
  11日正是《大众日报》的出报日,新报刚刚印完,按常规,下一期报纸要到13日,可消息两天后才见报就太晚了。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把这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传递出去,社长陈沂当即决定增出号外。
  “号外”是报刊为了最快传播重大消息的常用手段,创刊六年多的《大众日报》多次出版号外,就是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把重要消息传递给战火中的军民。
  欢呼着的编辑们立刻行动起来,已经印完当日报纸的工人们放弃休息连夜赶印,刻字工人张伟东用木板刻制了拳头大小的行书“号外”二字和大标题字,每一刀都格外用力。清晨五点半钟,一直等候在办公室的陈沂搓搓脸,阅后签了大样,上机开印。
  炊事班给印刷厂送来了早饭,没有一个工人停下活计来吃饭,满手油墨的黄维新说:“顾不上吃饭了,再累也高兴。”发行员也来了,守在机器旁,印好一摞,抱着就跑,报纸还带着机器的温度。
  发行员立刻将号外分送附近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还有驻村群众。发行员们所到之处,立刻张贴,干部群众围拢过来,争先一睹为快,发行员们成了最受欢迎的人。中共山东分局驻地大店欢腾起来,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尽情欢呼。莒南县欢腾起来,根据地欢腾起来,尽情欢呼八年抗战胜利了,中国人民胜利了。
  机器不停地转动,可还是太慢。值班总编陈楚决定,大众日报社印刷二厂也加入印刷,以最快的速度印出两万份。二厂驻地沂南县高家仲疃村离编辑部近八十里地,通信员吃点早饭,持版样飞身上马,一路马不停蹄。午后一进村,碰上正在河里洗澡的二厂工人秦诚,秦诚听罢兴奋得一路急跑把通信员领到厂部。厂长于光接到任务,立即吹哨集合,全厂沸腾起来,机器转动起来,红色的号外一张张从出报口飘落下来。
  天亮了,在彭家仕沟村东南的钱家仕沟村,大众日报新闻培训班开学典礼开始了。来自全省各区的学员们在记者邢路带领下,正要上课时,胜利的消息传来,培训班也沸腾了。集结的命令同时到达,参加授课的编辑记者们已被编入前线记者团,立刻出发。大家都要服从伟大的形势,第二天,陈沂宣布培训班暂停。等到再一次开课时,已是1946年春天,大众日报社参与创办的“山东大学”新闻培训班在临沂城东关开学。
  8月14日,大众日报编委吴建撰写社论《日寇无条件投降与我们的紧急任务》激情豪迈,“我们的血没有白流,我们的痛苦没有白挨,今天我们民族翻身的日子到来了。”
  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伪山东省政府顷刻土崩瓦解,伪职人员或离职或潜逃,伪武装四散解体,伪省府只剩下伪省长杨毓珣等少数人看守。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则马上在益都公开露面,好似从天而降。自1943年夏秋随同鲁苏战区移驻安徽阜阳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成为流亡政府,基本丧失对省政的指挥和节制能力。这次,他从安徽阜阳辗转数月历经曲折7月25日才秘密到达寿光。
立足于大众
  1938年6月6日,毛泽东、刘少奇联名给新任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发来电报,指示山东的基干部队可恢复八路军番号。并告知,国民党第十军团石友三部中有党的组织,望与他们建立联系。
  此时,山东省委南上庄会议刚刚开过十几天。这次会议是山东党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对深入开展山东的抗日游击战争和创建山东抗日根椐地,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郭洪涛在他的报告《为创建山东抗日根椐地而斗争》中,把创办报纸列为创建根据地的三大任务之一。
  根据电报指示,郭洪涛等亲赴费县,与石友三部政治部部长张友渔和副部长匡亚明联系上了,他们是我党派此来做统战工作的。10月,蒋介石调石友三部南下武汉,按党的要求,派驻人员全部撤出,匡亚明回到山东省委,同时,从石友三部撤出的还有刘导生同志。匡亚明跟郭洪涛说我留在山东,也不能干别的事情,我可以办一张报纸。山东急需干部,这与郭洪涛的想法不谋而和,山东省委遂派刘导生、匡亚明二人筹办报纸。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和中共山东分局几乎同时成立,这标志着山东抗日根据地初具规模。武汉失守后,全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山东根据地的建立为孤悬敌后的山东找到了一条出路。
  然而,当时山东地区的政治环境极其复杂。山东沦陷后,日本在山东地区到处设立伪政权,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就任后在各地“游击”了差不多一年,好不容易才在1939年初率省府在沂水县东里店安营扎寨,此地距山东分局所在的王庄不过五十多里地。据1941年3月统计,在全省107个县中,日伪、共产党、国民党三个政权并存者26县;日伪占据、有国民党活动者为28县。
  复杂的环境最需要明确而坚定的声音。刘导生和匡亚明接受任务后,进行了简单分工,匡亚明负责办报,刘导生主持全面工作。那一年刘导生25岁。70年后,刘导生回忆至此,笑着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啊。”
  经过两个月的筹备,大众日报渐渐具备了出报条件。经分局宣传部长孙陶林联络,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亲自动员,沂水当地的进步报纸青年报10人全体加入,并带来了所有的重要办报物资——一部收音机、一部油印机、两部电话,还有7支步枪!
  山东分局大力支持,给报社配备了电台和通讯人员,并从岸堤干校抽调了十几名青年干部。请示山东分局后,此前设在天马场的印刷厂搬到了距王庄8里路的云头峪。一时间,大众日报社“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编辑部、电务室、印刷厂,包括负责经营和发行的营业部都成立了,共有65人。
  元旦快到了,得为这张新生的报纸起个响亮的名字。村民王希安家的三间西屋被借来做编辑室,大家在编辑室边编边议。匡亚明提议:“本报宗旨是立足于大众,大众办,大众看,建议叫大众日报。”遂以此向郭洪涛征求意见,郭洪涛说:“很好,就叫大众日报吧,名副其实为人民大众服务。”
  刘导生和匡亚明一起住在王希安家漏风严重的北屋里,白天一起操持报社的工作,晚上抵足而眠,共同度过了那个中国新闻史上值得记住的时期。
  1939年1月1日清晨,二人起床推开房门,随着雪花飘来的是《大众日报》创刊号的墨香,他俩高兴地带着红色的报纸参加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召开的新年团拜会去了。
  报纸头版版心处刊登的是由匡亚明起草的发刊词,明确指出“本报的使命就是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发表一切有益于抗战的言论!”《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分局为了动员人民起来抗战,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向全省人民公开发行的第一张党报。中共山东分局通过大众日报向全省人民发出了明确而坚定的呼喊:我们要抗日,我们要胜利。
“马驮子电台”
  1941年10月27日,国民党顽固派张本枝团突袭驻在苍山县银厂村的中共鲁南区党委机关,打死七人,捕扣并活埋区党委书记赵镈,制造了“银厂”惨案。根据地受南北顽敌两面夹击蚕食,已经缩小成只有南北十余里,东西五十里,十几个村子的“一枪能打透”的狭窄长条。
  此时,日寇在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亲自指挥下,调动5万余兵力发动了“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彻底摧毁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山东根据地腹背受敌,形势分外严峻。根据分局指示,大众日报社分成三个战时新闻小组参加反“扫荡”。
  受山东分局指派,山东分局宣传部长、大众日报管委会主任李竹如率鲁南巡视团急赴鲁南区处理危局,大众日报第一战时新闻小组随行。
  11月7日晚,在115师钢八连的护送下,巡视团连夜急行军,越过费县城西,临滋公路及敌碉堡区,拂晓到达天宝山区,休息一天,继续夜行军,最后到达抱犊崮山区西白彦村——鲁南区党委驻地。
  鲁南区形势极其紧张,需经常夜行军变换驻地,黎明早开饭,睡觉不脱衣,时刻防备敌人的袭击。吃梨干、豆饼、黑豆面窝头,吃一回高粱煎饼就算解大馋。老百姓只能吃地瓜叶或只喝薯秧子汤。村小房屋少,十几个人挤在一间小屋里,拥挤不堪。御寒的棉衣尚未发全,一身棉衣两人穿,穿棉袄的没棉裤,穿棉裤的没棉袄,都冻得发抖。
  收发译报必需用的桌子板凳也困难,第一新闻小组仍然坚持工作。发报台利用一切驻军时间与延安新华总社及胶东、清河、鲁中、滨海等地区保持着联系。以新华社山东分社名义不断地对外发送沂蒙反扫荡胜利的消息,同时利用另一部收报机收取新华社、中央社、伪中华社的国内外新闻,为编辑出版油印“大众电讯”提供稿件。
  这时,李竹如接到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电报,说大青山战斗分局损失惨重,有部电台丢失,和中央联系中断,希望他早回分局。
  原来,11月29日,山东分局机关近万人在大青山误入敌“清剿”包围圈内。这些同志大都是山东分局、省战工会、八路军115师机关以及大众日报社、医院等非战斗人员,所配武器数量少,质量差。
  只有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数百人是有武装的学员队,在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的指挥下,学员队抢占制高点,阻击敌人,掩护领导机关和非武装人员突围。极其惨烈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1000多名指战员的牺牲换来了9000多人胜利突围,保存了山东的革命骨干力量。
  由大众日报社通讯部长郁永言率领的第二战时新闻小组随山东分局机关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包围。突围中,他们与敌正面遭遇,随即被冲散,经营部卢再厉在搏斗中头被砍掉,文印员文白拒俘被敌当场枪杀,有的同志打光了子弹,把枪和机器砸了,文件烧了,拉响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郁永言同志也在搏斗中牺牲。小组三十多人,仅冲出来七八人。
  战斗甫一结束,突出包围不久的山东分局副书记兼山东战时工作委员会主任黎玉听取汇报,久久沉默之后,他沉重地说:“大青山突围是山东抗战史上空前壮烈的一次战斗。”突围后,报社同志在大众印书馆编辑部副主任郭季田的遗物中发现,他生前在日记本写下这样的诗句:“我发誓地向天呼号,为了民族的生存,要流尽最后一滴血!”
  留守在沂蒙的第三新闻小组分散游击中,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出油印报。他们用纳鞋底的大针刻钢板,用高粱秆当压条,从1941年11月14日到1942年1月24日止共出版《大众日报》战时油印版15期,并能基本保持本报原貌。看到报纸,群众高兴地说:“八路军在,共产党在,一定会胜利,决不上敌人的当。”
  属于第三新闻小组的印刷二厂厂长肖辉、指导员魏爱民和工人徐芳奎在敌人拉网式的扫荡中被围在北大山的一个山头上,寡不敌众,他们将枪支砸碎,在“中国共产党万岁!”、“八路军万岁!”的口号声中,纵身跳下悬崖,壮烈牺牲。
  敌人此次扫荡持续了70多天,大众日报社共有18位同志牺牲,包括通讯部长郁永言、大众印书馆编辑部副主任郭季田,报务主任叶丰川,记者方曙、陈虹,编辑祁若君、雷根,还有报务员、译电员、摇机员、炊事员、交通员、工人等,他们平均年龄不到25岁。
  看了电报,李竹如心情沉重。12月8日清晨,行军刚一休息,大众日报电台队长刘承塾就打开挂在马驮子上的收报机,他听到了马尼拉美国华语广播电台正播放日军突袭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的消息。
  他立刻抄下来,向李竹如汇报。李竹如一看:“这是大事。你再听,看还有什么内容。”晚上刘承塾又特别注意听,补充了一些数字和细节。
  李竹如连夜准备发言稿,第二天向鲁南区党委、党政干部及工作团全体人员作了长达四个小时的时势形势报告,精辟地分析了国际反法西斯形势,指出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是自掘坟墓,必然失败,这对中国抗战有利,我们现在的困难是暂时的,最后的胜利会加速到来。报告极大地鼓舞了处在困境之中的党政干部。
  透过艰苦卓绝中的这一缕曙光,李竹如率第一战时新闻小组在边联县抱犊崮下涧村,举行了纪念《大众日报》创刊三周年的大会。李竹如着重表扬了“马驮子电台”的对外联络工作。
  会后大家竟然吃上了过节的饺子!五花八门的饺子是当地百姓募集的,少的给三五个,多的给一碗,有荞麦的,有高粱面的,每人能吃两三个,主食是高粱面的煎饼。百姓的支援极大地改善了生活,平时吃不到。
  元旦一过,李竹如率部返回,并要求大家确保电台,“人在马达在,头掉马达掉”。日夜兼程200余里,终于在沂南县薄板台与山东分局会合,朱瑞亲自来到村前广场迎接,高兴地说,分局电台损失,曾一度和中央失掉联系,你们始终坚持,立了大功。
  战后,各战时新闻单位陆续回到沂南集结。战前临时组建的沂蒙大队队长由大众日报印刷厂厂长郭克刚担任,当他率领同志们走出蒙山,迎面听到我军嘹亮的军号时,不由得热泪盈眶。山东分局书记朱瑞说:“你们在蒙山狭长的布袋里与敌人周旋,保存了力量,出版了报纸,任务完成得很好。”
  休整了几天,报社组织了五十多个人,连夜走八九十里路,到凤凰崖把掩埋的机器扒出来,连印刷器材肩挑人扛,通过敌人封锁线运到沂蒙根据地中心沂南孙祖一带,恢复出版了《大众日报》铅印版。
  报社秘书处主任仲星帆和经理部长刘力子决定,为庆祝报社大部分同志重新集结,杀了两口大肥猪,从集市上买回一大摞锅饼,举行新年会餐。这一顿饭,有猪肉炖粉条,白菜烧豆腐,还有小米稀饭和大锅饼。大家吃得特别香,特别饱。
  1946年,大众日报社长匡亚明在总结《大众日报》创办七年的经验时说:“《大众日报》的历史和山东人民抗战史分不开,它是山东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也是山东人民艰苦抗战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