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扶贫要舍得下慢功夫

2015-06-2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孙秀岭

  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当前一项重大任务。笔者注意到,个别地方在扶贫中,更加注重给钱、送物、修路、建设,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对“量变”的积累重视不够。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基础薄弱,是贫困地区的普遍特征。抓扶贫开发,应当给予资金扶持,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如果只是改变硬件,农村内在活力不行,没有经济上的持续“量变”,这个地方的发展还是有问题,就可能“年年扶贫年年贫”。
  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逻辑起点,也是扶贫开发的要害所在。最近,福建闽东脱贫做法备受关注,其重要经验就是治贫治在病根上。一方面,他们强调观念“先飞”、“扶贫先要扶志”,摆脱“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另一方面,摒弃单一“雪中送炭”模式,更加重视“授之以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注重效益”,把事事求诸人转为事事先求诸己,“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摆脱“意识的贫困”是个慢功夫,增强脱贫内力,更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贫困地区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也不可能一下子抱个“金娃娃”。若不舍得下慢功夫,没有教育、培训、技能等点滴进步,没有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小组的微小转变,没有诸多细节上的“量变”积累,如何栽下“摇钱树”、养上“下蛋鸡”?
  慢功夫实质是一种量的积累,也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扶贫开发的量变比一些所谓的“质变”“突破”更为重要。扶贫要重视“量变”、舍得下慢功夫,关键要拿出“滴水穿石”和“钉钉子”的劲头,把送政策、送项目、送资金与送知识、送教育、送人才、送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使劲,啃下贫困的“硬骨头”,不让贫困人口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