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找”出来的食品安全

◆“一票通”成为食品“身份证”和“履历表”◆四级抽检体系实现食品企业全覆盖

2015-06-17 作者: 王凯 李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凯 李 振

  食品安全事无巨细,从何抓起?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可追溯的安全合格率往往很高,抽检检测覆盖到的常常安全状况较好。有着多年食品安全监管实践的省食药监局综合处处长王立河也表示,把“劣币”及时找出来,也就保护了“良币”,才能保证“良币”有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说,食品安全是“找”出来的。
“一票通”让食品可追溯
  6月15日,一袋潍坊生产的虾片运到临沂华丰国际副食批发城,被副食品经营业户唐伟购买,最终登上了唐伟位于济宁市草桥口批发市场的小卖部货架。拿起唐伟的进货台账,这袋虾片的名称、产地、供货日期、供货者名称、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一目了然。
  一张票据查清食品来龙去脉,正是我省食品可追溯体系的精髓所在。提起我省在食品流通领域的“一票通”制度,济宁市食药监局局长吴琼说,以往购货方和供货方交易时也要求登记台账,但由于格式不统一,造成了很多记录不完整不规范、进销货单据保存不完善的“低质台账”,产品追溯的准确性大打折扣;而实施“一票通”后,进货和销货时必须使用的统一格式、统一内容的两联票据,登记内容涵盖名称、产地、规格、数量、价格、供货日期、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销售日期等,生产方必须详细填写票据并随货向购货方提供,成为食品真实详尽的“身份证”和“履历表”。
  “一票通”瞄准的是食品贯穿食品生产、流通和销售环节的痛点——经历繁琐的中间环节后,食品一旦出现安全、质量问题,就能迅速查明食品从哪儿来,销到哪儿去,中间经历了几个环节等都变得清楚明了,责任清晰。如今这一制度正在我省逐步推广,覆盖全省的食品追溯体系初见雏形。
驱逐“劣币”保护“良币”
  草莓、韭菜、生姜到底有多少农药残留?鱿鱼、带鱼是不是被化学药物浸泡过?牛羊肉里是否含有“瘦肉精”?要确保我们每天食用的农产品的安全还需要剔除“害群之马”。
  以发现问题为导向,建立一套完善的抽检体系,把不合格的及时找出来,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  
  (上接第一版)据王立河介绍,去年,我省投入2.02亿元开展食品抽检监测10.05万批,今年抽检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全年计划安排抽检资金2.8亿元,开展监督抽检5.3万批、风险监测6.4万批;今年,我省将建立完善“国抽”“省抽”“市抽”和“县抽”的四级抽检体系,力争实现对全部食品生产企业的抽检全覆盖,构筑一道更加严密的天罗地网。
  “超市、农贸市场所售的农产品80%来源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只要把农产品批发市场这块集散地管理好了,就可基本确保‘菜篮子’的安全。”王立河说,为此,今年我省针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专门出台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将全省170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纳入监管体系,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专业检测人员,保证每个月对入场经营者及经营的主要品种至少检测1次,每3个月对入场食用农产品所有品种至少检测1次;不能提供产地证明的食用农产品入场时必须实行批批检测。
  如今在济南市历城区七里堡蔬菜批发市场的使用农产品检测室已投入使用,每天50批次的蔬菜和肉制品等在这里快速检测。
  在青岛市黄岛区武夷山集贸市场,全国首个食品安全便民亭也投用,消费者可以把购买到的食材送到便民亭进行农药残留、瘦肉精等项目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