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尽管他在益都师范只工作了短短的一年,但他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中国农民战争问题探索》,是国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就是在这里孕育完成的。他成为边教书、边出书的典范。

孙祚民:从益都师范走出的史学大家

2015-06-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潘广珠

  孙祚民(1923年—1991年),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著名历史学家、农民战争和民族关系史问题研究专家。孙祚民先生1955年在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被分配到益都师范任语文教师,至1956年夏调到山东师范学院(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尽管孙祚民在益都师范仅仅工作了一年,但一代“史学大家”的起点就在益都师范,他1956年10月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中国农民战争问题探索》,是国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就是在益都师范孕育完成的。他成为边教书、边出书的典范。1992年他生前主编的《山东通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山东省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成为继恩师赵俪生教授之后的一代“史学大家”。
从中医转身史学大家
  孙祚民1923年出生在黄县一个“生齿繁茂”的大家庭,伯父在乡间务农,父亲在龙口经商,经济状况还比较宽裕。后来父亲的商事破产,家计也随之衰落。孙祚民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是在原籍度过的。父亲望子成龙心切,对他的学习要求十分苛刻,除了要完成学校课程外,还要加修四书、五经、三传、史记、通鉴、古文观止等课业,对其中的名篇佳作,要求背诵如流,因此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
  十六岁时,父亲积劳成疾,离开人世,遵照父亲“上医医国,其次医人”的遗嘱,孙祚民告别乡里,考入北平(北京)华北国医学院,修业四年,通过了北平市中医师资格考试。毕业后,正当开业应诊,实现“医人”的理想时,不料患上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幸得业师郗佩龄的精心治疗,才转危为安。1947年回青岛继续疗养,身体逐渐康复,又重新开业,挂牌应诊。期间,他认真读书,深入钻研,治好了一些疑难杂症,尤其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辩证施治,治愈了几例大医院已经束手无策的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开始小有名气。
  孙祚民虽然从事中医专业,但他的爱好却是多方面的,文学、艺术、电影、戏剧、游泳、滑冰等,尤其喜欢摄影,曾获全国比赛一等奖。为此,当时在青岛创办《小朋友十日刊》的同乡好友王文起和林芸亭,特聘他为该刊特约摄影记者。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王、林二人分别去青岛日报社和青岛市妇联工作,才知道他们都是用办刊作掩护的地下党员。由于孙祚民的出色表现,又经他们推荐为《青岛日报》的特约摄影记者,开始了他人生历程的重大转折。从此,他摘下了中医师的牌子,走上了革命道路。
  1951年,孙祚民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他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不仅学好本系的必修课,还挤出时间见缝插针地旁听外系名教授的课程,如陆侃如、冯沅君教授的中国文学史、吕荧教授的苏联文学、黄嘉德教授的美国文学等,更多地充实、丰富自己的学识。从第三学年开始,孙祚民任赵俪生教授所开《中国农民战争史》课的课代表。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是当时学术界的热门,这门课又是在全国大学历史系第一次开设,加以赵先生精湛的理论、透辟的讲解,一下子把孙祚民吸引住了。他决定把这个课题作为学习、研究的主攻目标,并开始积累资料,选定题目,努力钻研。在校期间,就发表处女作《关于“农民政权”问题》以及其他几篇论文,声名鹊起。
  1955年,孙祚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益都师范(潍坊教育学院前身)任教,一年后调到山东师范学院历史系任教,后到山东省历史研究所、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长、山东省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他一生主要致力于中国农民战争史和中国民族关系史的研究,著有《中国农民战争问题探索》《中国农民战争问题论丛》《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等书,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一代史学大家。
秀才搬家——净书
  孙祚民是1955年夏分配到益都师范任语文教师的。据益都师范中师八级二班学生、原青州市第一职业中专退休高级教师、现年81岁的陈道兴老人介绍,当年孙祚民先生去益都师范报到时,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时年32岁的孙祚民戴眼镜、外扎腰,风度翩翩,很是惹眼。他从益都火车站下车后,随身携带的除了简单的行李,还有好多成捆的书籍,打电话要求学校派车接站。那时的益都师范整个学校只有一辆马车,负责全校的物资采购,柴米油盐,萝卜青菜,全靠这里里外外的“一把手”,自然是忙得要命,无暇顾及。时任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张秀江是军人出身,既爱才,又豪爽,“特批”可以租车前往。那时的益都县城,哪里有车可租。最后,几经周折,好歹租了一辆驴拉地排车,装好满满一车书,晃晃悠悠,前往益都师范报到。
  人未到,名先闻。孙祚民可真称得上是窗户棂子吹喇叭——名声在外,一是他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名牌大学,科班出身;二是他在校期间就有《关于“农民政权”问题》以及其他几篇论文发表,还出版过两本小册子,轰动一时,师从名教授赵俪生先生,名师高徒,不可限量;三是早年毕业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有中医师资格,医术高明,称得上是真正的双料“先生”;更为特别的是那满满一地排子车各式各样的书籍,那时象牙塔里的学生们哪里见过这么多私人藏书,一时只有瞪大眼、张大嘴的羡慕,围着地排子车站了黑压压一群。
  只见孙祚民双手抱拳,微微一笑,说:“还得麻烦同学们帮忙搬到宿舍里去。”那时益都师范的教师就有单间宿舍,学校早就安排妥帖了。同学们这才像是“惊醒”了一般,纷纷上前,一人一捆,小心翼翼,不一会儿,就搬之大吉,手上也像沾了“仙气”——当然是书香之气了。
  事毕,有的同学开玩笑说,真是“秀才搬家——净书”,算是长了见识,至今还是唏嘘不已。
引发校园文学热
  孙祚民在益都师范任教的中师八级一班和二班,是1953年7月入学,当时已是三年级毕业班了,可见学校对孙祚民的重视,并未把他当作初出茅庐的新手,而是委以重任。孙祚民也确实不负众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课讲得那叫一个“漂亮”——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真是大家风范,很快就拥有了大批学生“粉丝”,惹得其他6个平行班级只有羡慕的份儿。
  当时,学校组织教师讲授公开课,孙祚民选的课题是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分析、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是小说结构的解析,都很有独到之处,深得时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李晓峰老师的好评。特别是他还结合学生实际,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鼓励学生投稿,随着学生陆安庭发表《互助组长》,引发了益都师范的校园文学热。
  之后,八级一班学生李建义在《大众日报》发表了诗歌《植树》,内容是描写学校组织去云门山植树的事,此诗还被选入1958年山东省农业中学语文评议课教材。诗的最后两句是:“掘开黄土,种上希望。”
  只是孙祚民先生仅在益都师范任教短短一年,就被调往山东师范学院,并最终成为一代史学大家。
  天不佑人,英才易折。令人叹惋的是,1991年正处在高产期的孙祚民因患肝癌突然离世。在他发现晚期肝癌前的两个月里,身体早感不适,但他仍连续参加会议,日夜赶写论文,直到病倒住进医院,在病榻上,还口授论文一篇,就是《东岳论丛》1991年第5期发表的《论主体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