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鲁企主导制定“白色污染”解决方案

◆农田地膜难题治理觅得转机◆制定降解生态地膜国标◆做标准企业变身领跑者

2015-06-10 作者: 赵小菊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赵小菊 报道
  本报德州讯 进入6月,除金黄的麦浪外,在农田中还能看到阵阵“白浪”,远远望去,白色的地膜如水般在绿色的秧苗间涌动。这种地膜构成的“美景”到下一个收获季将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但不久的将来,农田的“白色污染”将借由我省企业主导制定的降解生态地膜标准觅得“转机”。
  “这都是4月23日那天播种的。”德州市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袁海涛指给记者看试验田里的棉花苗。在位于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的一处2亩多地的棉花试验田里,记者看到,无论是从高度还是叶面的大小上来看,铺了地膜的棉株明显比没铺地膜的“大一号”。“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种棉花都得用地膜,提温保墒,效果明显。”袁海涛说。
  但是,在这块田里,袁海涛所做的试验并不是为了证明覆膜的好处,而是受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委托,做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的试验,观察使用效果和降解效果。到5月底,“覆膜”一个来月后,降解最快的一种地膜已出现碎裂,另一种降解稍慢,但用手拉扯也已较易断裂。“从以往的试验来看,到棉花采收时,地膜将进入深度降解期,手触即碎,部分消失,第二年春耕后,残余部分不会影响耕种,且会继续降解,无需回收。”袁海涛说。
  “由我们和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一起起草的《复合型双降解生态地膜》标准已经在国家标准委立项,将于2016年完成。”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经纶说,“虽然该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并非强制标准,但是将进一步压缩传统地膜的生存空间,引领正规地膜生产企业转型升级。”
  主导制定国标,对于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而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产地膜,但主要是出于示范带动目的,国家标准出台、得到行业普遍认可后,我们最终会转为卖母料。”周经纶坦言,转型后效益会更好。
  “这就是为什么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天壮环保借由国家标准的制定将他们的核心技术优势固定下来,可以从地膜行业的跟跑者转变成为降解生态地膜领域的领跑者。”省质监局标准化处处长郭大雷表示。
  “今年开始,国家将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强制性国家标准重在‘兜底’,保安全,将严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更多地将优化推荐性标准,重在‘引领’,推动先进技术、先进方法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郭大雷介绍,“标准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去年我省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2项,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372项,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意识到标准的价值并积极参与进来。”

相关链接
“白色污染”成我省耕地六大问题之一 增加地膜厚度难治本
  □ 本报记者 赵小菊

  地膜被公认为农田里的“白色污染”,在2014年底我省制定的《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年)》里,地膜残留污染问题被列入我省耕地目前存在的六大问题之一。
  记者了解到,我省每年的地膜用量大概在14万吨左右,居全国第二位,但基本不回收。为什么?据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周经纶介绍,一是太麻烦,一亩地一个人要捡拾干净得用一天,二是捡出来之后没有好的回收处理渠道,这种薄地膜回收后也只能降级使用,制作垃圾袋等产品,但是成本太高。回收回来的地膜一斤膜带半斤土,还留有作物的根茎、化肥农药的残留等,必须清洗、烘干,得不偿失。
  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的国家标准将地膜的最低厚度定为0.008mm,“去年,全国地膜用量最大的新疆出台强制性地方标准,将最低厚度定为0.01mm,国家标准也在修订中,增加厚度不是因为作物的需要,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好回收。”周经纶说。
  增加厚度同时面临另一个问题——增加生产成本。“为了降低成本,现在不少企业生产厚度在0.004mm的地膜,因为便宜,不少农民选用,对正规的地膜生产厂家已经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厚度标准提升后,正规厂家的日子将更加难过。”周经纶说。
  其实还有另一条路:把地膜做薄但可降解。天壮公司的研发方向就在此。更关键的是他们研发的“氧化—生物双降解塑料”技术和产品不影响普通地膜生产厂的现有加工工艺和产品使用性能,只需在加工过程中添加氧化—生物双降解母料,有利于嫁接现有地膜工业基础,快速实现产业化,在最短时间内遏制“农田白色污染问题”。“对于农民而言,使用成本与当前用0.008mm产品相差不大。”周经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