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论丛周刊

让孩子走出《弟子规》的迷雾

2015-04-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张轶西

  《弟子规》给予我们太多的规矩,但却没有让我们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就《弟子规》而言,反对或者支持,都应有一个大众认可的标准,比如,是否适合21世纪的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智慧发蒙?是否有利于人格独立?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弟子规》是清朝的“学生守则”,但是现在已然到了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知识爆炸,单纯知识的积累而没有智慧的培育,是要被远远抛在世界后头的。《弟子规》给予我们太多的规矩,但却没有让我们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家庭的孝道当然重要,但是我们必须面对整体社会的公约,必须在社会失衡的时候挺身而出。
  在中小学推广国学数年,我们一直反对《弟子规》进校园。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弟子规》的精华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使是糟粕也必有其价值可言。但有的小学强硬要求背诵《弟子规》,也没有任何讲解,更不允许学生质疑。幼学或者小学的根本在于天性的释放,民族创新意识和国家竞争力必须有先进教育的保证。如果在幼小的心灵植下那么多规条,将会导致未来人生的拘束和滞后。因此,我们奉劝家长们不要迷信规诫的驯服导向,必须冷静思考下一代的独立和个性建构。如果你的孩子只懂得低三下四地讨好你,或者只会那么明哲保身,那将是民族的悲哀,而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悲哀。我们并不反对社会规范的建设,但是也不赞成礼教毫无变通地复古,因为在古代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几乎找不到民主,也很难找到人性和人格的独立。《弟子规》无法担当现代社会的人际规范,它只能有借鉴的意义,绝不能让它大张旗鼓地“深入人心”。复古不是扎辫子、着旗袍,而是温故知新、枯木逢春,是新型社会的重新建构。
  就国学教育的内容而言,在21世纪应该有前瞻的眼光,而不是一味怀旧,不是走回头路,更不是在《弟子规》里打转转。我们可以在国学经典中挖掘适应当代需求的积极因子,努力打造新世纪的课程,以崭新的面貌融入全球化的潮流。国学经典教育内容可以涵盖:1、蒙学,即小学。以文字、音韵及训诂为主体;2、《五经》的五种思维模式教育,《周易》的哲学思维:阴阳对冲变异与进取精神,《尚书》的政治思维,《诗经》的艺术思维,《礼记》的社会思维:礼的本质与价值重建,《春秋》的历史思维:春秋微言及其大义;3、四书智慧精义教育,《大学》的理想蓝图,《中庸》的和谐之路,《论语》的经典精神,《孟子》的儒士文化。《大学》是成功学,《中庸》之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大道,《论语》、《孟子》所言就是这人生之路的“交通法规”;4、六艺教育是倡导个性发展的教育,“艺”为艺能,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5、老庄的智慧思辨与自由旷达,《老子》的智慧思辨是对自然、人事的聪明应对,也是辩证认知的楷模。《庄子》不但是智慧的化身,更是当代人格自由与精神独立的向导。
  国学不单指各家经典,更不仅仅局限在儒家经典,启蒙智慧,应该从“小学”开始,传统如此,现代亦如此。21世纪的儿童视野更开阔,他们既要承继传统,又要走向世界。祖宗的东西不可丢,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所以,教育要多元化,要平衡发展。四千年文明沉淀,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启智,还是立人,都可以从中华民族的经典宝库中汲取更多的滋养。要下功夫筛选,节取精华。当然也不能过度崇拜,不要把经典权威化,更不能走向极端,使之意识形态化。真理是客观的,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鉴别力,而不是训诫他们接受唯一准则。经典的选用要考虑启智性和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为他们将来的智慧人生与和谐的人群环境打基础,培养他们独立、开放、自由、民主的精神,而不是让《弟子规》成为枷锁,以至于束缚他们天真烂漫的心灵。
  我们要把国学当做教育解放的利器,而不是束缚大脑的钝器。国学的智慧在于新生代的现实适应,在于挖掘民族传统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我们力主回归原生态的敏锐与大气。我们这个民族被捆绑太久,需要自由,思想更需要解放。但是,有些人总担心眼下孩子的叛逆,总把孩子想象成大逆不道,从而拿《弟子规》镇压他们。这是多么令孩子们失望的行为!所以,教育千万不要制定那么多的规条,不要试图训诫下一代,这是捆着双脚跟人家赛跑,绝无出路。教育最忌讳灵魂的压迫,我们很多时候充当打手的角色却不自知。如果你的学生都是乖顺的绵羊,只知道死记硬背而毫无好奇与置疑,你就是一个失败者。行为需要社会的规范,但是不要抑制思想的迸发。
   《弟子规》式训导,生冷的教条没有智慧和天性的启迪,反而用规条壅塞天真灵气的释放。为什么就不能给我们的孩子打开一道澄澈灵光的大门?为什么要用紧箍咒锁定本该活跃的思维?那些“有识之士”焦虑地担心所谓孝道的隐遁,也为孩子的所谓“叛逆”寻找管教的规条。殊不知,恰恰是这些世代累积的规诫导致现代儿童的反叛。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要以为《弟子规》就是灵丹妙药,闹不好,学生们更彻底的反抗就会爆发。孔子最早兴办私学,他的教学理念绝非《弟子规》式训导,他的“侍坐”问答式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如朋友的融洽关系绝不是等级森严的人际高墙的阻隔。国学不是死灰复燃,最早提出国学概念的章太炎先生本身就是一位革命者,他提倡的是科学质素的国学。而我们21世纪的执行者却滑入意识形态的泥潭,以道德教育的名义桎梏孩童的天真随性。《弟子规》是争议最大的清末训诫课本,从它产生的时代就很难看出它的“精华”来,清代的汉人几乎就是亡国奴的身份,《弟子规》就是为了培养那个时代的顺臣良民而作。
  最后引用张克明先生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并反思:《弟子规》把孔孟之道中的仁义诚信、以天下为己任、引导青少年做一个时代英才的道理完全取消了,而现代社会比300年前进步得何止千万里,以现在的知识和思想水平,尽可以根据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讨论研究,创编出新的《弟子规》公约。“建设新社会,必须有胸怀大志的英才,‘弟子规式’的畏首畏尾、胸无大志,是绝对行不通的,请问现在那些大肆吹捧《弟子规》的人,是否真的相信《弟子规》那一套?”张老先生调侃说,如果按照《弟子规》教育孩子,只会教出“木头孩子”。
(作者系青岛大学副教授、青岛国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