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风荷清境

——杜华水墨创作赏读

2015-04-10 作者: 支英琦 来源: 大众日报
  □ 支英琦

  深秋的大明湖畔,午后的阳光穿过柳枝的疏叶,洒照在近岸的荷塘。绮丽的花期已成光影里的旧梦,唯有泛黄的荷叶与曲折的荷梗,交错扶疏,托举起饱满的莲蓬,满怀欢喜地收录季节的歌声。微风拂过,凉意初透,水面的雾气和阳光缠绵,弥漫起温润的朦胧之气。眼前的荷塘,纷披中依稀可见盛期的花事,衰微中蕴含着潜滋暗长的生机,透出一种欲说还休的淡淡诗意。这样的景物似乎也是熟悉的,那就是杜华的水墨画境——参差的色彩、玄远如梦的调子、弥散升腾的水汽以及脉脉流动的温情。
  在杜华以荷花为主要题材的水墨画作《心·境》系列中,这样的画面语境清晰而深入。其中的一件横幅作品,画面的上半部分全是浓重的墨色,仿佛一团浸透了水分的云,翻滚着、聚合着、冲撞着,似乎只要有一星闪电,就会大雨滂沱。墨云的下面,是安安静静的荷塘,应该是临冬的荷塘了,满池的荷花卸去了好看的花萼,只有干枯的荷梗和头颅一样的莲蓬,努力地撑开一片亮色。那些枯笔淡墨写出的线条有着挺拔的质感,如剑,似戟,执意要戳破苍穹,迎迓一场命定之中的风雨。
  再看另一幅画面:用浓墨大写出来的两片硕大的叶子,像蝴蝶的两只黑色的翅膀,翩然翔舞在画面的中央。叶子的后面是错落的枝条,那些枝条,远去了青葱的时光,被季节的风雨折弯,却又像曲铁柔丝一样,硬硬铮铮,无言苍茫。而这枝与叶的交错,似乎暗合着某种神谕,微茫的水面不见一丝波痕,却分明有一种力量,在岁月的淤泥下盘根错节,酝酿着另外一场盛会。
  杜华的水墨创作,始终有着如梦如幻的唯美意境,而在她精心营造的含蓄、静谧、玄远、迷蒙的画面的更深处,仿佛又可以听到爱与生的挣扎、芜杂与秩序的抵牾、光明与黑暗的浑融。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花鸟画作品,她的画作并不刻意描摹具体物象的真实形态,甚至也不局限于“以形写神”、“迁得妙想”的传统写意园囿,而是始终有着现代人爱与生的苦恼,有着对于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尽管这种思考常常是不确定的、飘忽的。其实生命本来就是一次没有航标的航行,从本原的地方来,也去向最自然的地方,宣纸上留下的繁花寂草也应该是自然流淌的艺术心迹。
  以这样的文化心态和审美思考进入水墨画的创新实践,杜华的创作就有了一种卓然不俗的气质和韵味。她的画作,既有传统水墨写意传神的意境之美,又有西方绘画色彩渲染与光影透视的形式之美;既有线条的婉转之姿与色块的立体之势,又有色与墨的冲撞与浑融。这种独到的审美趣致,构成了杜华以荷塘为主体的水墨作品鲜明的特色。
  中国绘画本来就是一种妙悟的艺术,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审美取向,会在同一幅画中读出迥然的语境。在“心·境”系列里,杜华选择了荷花作为主要物象,以秋暮的荷塘作为抒情的场景,意图在司空见惯的画面中挥写出自己独有的情感色调。中国人喜欢荷花,喜欢的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清洁精神,喜欢的是“亭亭净植”的绰约之姿。历代画家画荷,也往往不惜笔墨。而杜华的荷塘系列创作,没有选取“别样红”的“映日荷花”,而大多表现临秋时节的荷塘,她是在很固执地用自己的笔墨说着自己的心事,并不在乎是否有人听懂。
  其实,寒塘枯荷的意象,比之红荷摇曳的景致,具有更多的象征意义、更多的性格情感,更能体现画家内在的情绪和文人旨趣。中国艺术也特别钟爱枯寂古拙之美,善于枯中求活,静中见动。一汪寒塘,昭示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人生哲学,一枝枯荷,读出的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之美。枯荷的外在形态是干枯的,而内在是充实的、丰满的、活泼的、葱郁的。枯荷以自己的枯朽隐含着无限生机,在生命的最低点开始了新的历程。所以,我们在欣赏杜华笔下的秋日荷塘时,常常感觉那些飞动的线条和湿润的墨点,仿佛是她飘移不定的思绪的迹化,那些恣肆的墨荷和高举的莲蓬,仿佛是她桀骜不群的灵魂独语。艺术贵在有个性,有独到的表达方式,杜华选择秋日寒塘,是否因为这一物象更能传递她细腻幽微又卓然不俗的心境?
  看杜华的“心·境”系列作品,我们会不自觉地联想起著名女画家周思聪先生。在前辈画家中,周思聪先生是画枯荷寒塘最多也最为成功的一位,在水墨的运用和情绪的传达上也令人唏嘘。但周思聪先生的荷塘,渲染的是生命从抗争到无争的一种无奈,有一种凄美的、隐隐的痛,是一种静寂清凉的生命光华。杜华的水墨荷花,更多意义上是她自己的生活抒情和生命歌唱,她把自己的欢乐、艰辛、烦恼化作一片清幽澄静的笔墨,或写或泼,混沌融合,有一种内在的强健,一种活泼泼的生命欢欣。
  杜华“心·境”系列水墨作品的成功与她的艺术履历是紧密关联的,她既经历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系统学习,又对西方绘画有着长期实践,这就使她的作品体现出了扎实的中国画传统功力和科学理性的技法运用。在创作中,她注重墨色与线条的理性把握,强调水与墨、墨与色的碰撞冲突与和谐交汇,有意无意地透过皴擦制造出水墨交融的肌理感,通过感性的画面传达出了一种幽静深邃、温馨洁净的禅意精神。大概源于她对于西方绘画的长期研究和创作经历,她的“心·境”作品的图式是迥乎传统的,画面构图往往从心所欲,有时候,感觉她完全是凭着意识的流动和艺术的直觉,挥毫泼墨,任凭线条墨迹在宣纸上舞蹈,而这种水墨的“舞蹈”,又合着内心的旋律与节奏,所以,画面上的荷影叶语,就有了更多的亲和力,会吸引着看画人的眼睛,影响着思考者的情绪,透过眼前的画面看到我们生活的大世界,看出文化的大智慧。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杜华的“心·境”系列作品,是传统水墨写意画创作的一次极具探索意义的实践。这种从心所欲的挥洒,自然而然的表达,也是画家内心性情的真实流露。唐人张彦远论画时曾说:“穷元妙于意表,合神变乎天机”,好的艺术,发乎心仞,流荡天际。所以,我们在画面上可以看到断梗残荷,也可以看成黑云压城、群马狂奔。或者,什么也不像,什么都不是,就是那么一条线,一汪墨,水灵灵的,有着生命的温度和活泼泼的气息,等着你去感知、融入和挥发。
  杜华的作品中的这种意蕴之美常常让人沉浸而感奋,而她在传统绘画中对于当代观念的融合能力更让人眼前一亮。对于一个优秀的画家而言,其绘画风格和她的性情大体是相通的。生活中的杜华,安静、含蓄、优雅、颖慧,有一种飒然独立的大气。前不久,在她任职的济南美术馆里,刚刚主持完朋友画展开幕式的杜华,邀请我看她近些年的创作。在一间偌大的仓库里,摆放着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和不同材料的绘画作品。既有细腻端丽的工笔画,也有匠心独运的西方油画,还有颇具前卫意识的当代艺术。然而,在琳琅满目的作品里,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她的新水墨创作,她为这批作品只取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心·境”,是艺术和心灵历经繁复后归于的澹然之境吧?从这些画作中,不难看出她经历各种探索之后向传统回归的努力。其实,绘画和人生大抵是一致的,经历了曲径通幽,看惯了花红柳绿,最让我们沉醉的还是那抹淡淡的水墨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