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让百姓吃饭提心吊胆

2015-03-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杨润勤

  周末与老友在济南一餐馆小聚,菜上桌,老友颤抖着舌尖品品这个,咂摸咂摸那个,还把服务员叫来,问这个有没有苏丹红,那个有没有亚硝酸盐,一顿饭吃得提心吊胆。
  不光是我们提心吊胆,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院士钟南山也表示,“现在我看到那些养得特别肥的鱼,我一般都不大吃的,担心它是吃了很多抗生素长起来的,我情愿吃瘦一点的鱼”。还有位多年不使用抗生素的医生朋友突然抗生素过敏了,这让他有点迷惑。苦思冥想才恍然大悟,春节期间鸡鸭鱼肉没少吃,可能是这些肉里残留的抗生素所致。众所周知,眼下的养殖业,把抗生素当成防治畜禽疾病的万能药,在畜禽疾病高发时盲目加大剂量,几乎已成常态。
  回头再瞧瞧一次次刺激着人们神经的毒奶粉、毒生姜、毒鸡肉、毒水饺、毒豆芽等,大家对食品安全越来越担忧,但人还得要吃饭,,还得把希望寄托于执法部门“清理门户”,在失望与希望中,民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越来越小。
  如何让老百姓的舌尖别再颤抖?多部门严格执法是一方面,窃以为,营造公德之心更为重要。
  道德沦丧,是近些年使用率较高的成语。历朝历代凡是违背“礼仪仁智信”的不轨之为均属道德沦丧,用这个词来形容当今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的人一点也不过分,何况瞒天过海悄悄制造有毒食品坑害消费者已属于大逆不道的孽障。然而,让人痛心的是,大多孽障已病入膏肓,仅靠“内病外治”进行严厉打击是不够的,要“补德”。
  试开几剂“补德处方”:信任的缺失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开展诚信教育,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必不可少;推进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严格实行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制度;重建并完善食品行业的信用体系,由行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等。
  “道德的血液”还要靠法律进行净化、制约。前几天看到几则消息:今年“3·15”网民最关注的消费问题中,食品安全居首;全国两会将食品安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久将会出台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围绕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和最严肃问责,化解食品安全治理的难题。不言自明,这是乱中求治,固本培元。
  过去的失望与希望已是过去,当下的现状与探索正在进行,别再让百姓吃饭吃得提心吊胆是我们共同的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