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多点执业③

人才进民营医院难在哪

2015-03-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社会资本办医正迎来诸多利好信号。今年2月,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医师到社会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近日,记者调查了解到,人才荒问题,依然是民营医院发展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 本报记者 单 青

人才结构“老的老小的小”
  陈杰(化名)在民营医疗服务行业摸爬滚打了16年。从最初的小诊所,到如今在省城拥有5家医院,陈杰感同身受:“如果没有专家资源,病人凭啥去你这个新开的医院?”他说,人才梯队不理想,已成为民营医院发展的致命制约。
  “建院之初,第一批招到的都是厂矿企业的医生,或者县城医院的医生,早期连退休专家都招不到。”陈杰有些无奈,随着医生“走出去”的氛围才慢慢好转,如今,民营医院人才队伍普遍“老的老、小的小”,一种是公立医院退休的专家,另一种是招聘的刚毕业的年轻人。
  “40岁左右的中坚人才,想去却不敢去。”一位公立医院医生表示,青年医生尤其需要积累经验,也有多点执业的愿望,但这种选择,几乎意味着放弃在原单位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积累,包括职称晋升、学术地位等。因此,大多数医生宁愿守着“铁饭碗”也不愿冒险。
  面对困境,民营医院希望通过高于公立医院几倍的薪资吸引人才。陈杰说,事实上民营医院给出的年薪,对高职称医生没有吸引力。
规范化发展,人才是关键
  “民营医院资金不缺、设备不缺、硬件配备都没问题,为什么还是不好开?最关键的是人才问题。”兼任一家民营三级综合医院院长的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毕建忠说,过去不规范的私人小诊所把民营医院的招牌砸了,社会对民营医院总体并不认可。民营医院的规范化发展是一个趋势,改变老百姓对民营医院“老印象”,人才是关键。  “以前难的是招不到人,现在难的是招不到人才。”现在,陈杰把医院的环境、设备连升了几个档次,但与10年前办院的艰难相比,他依然没觉得轻松。“没有人才,医院引进再高端的医疗设备,也无法提供真正有效、负责任的医疗服务,整个行业便难有更好的发展。”
  仅靠退休专家“造势”,缺乏正当年的精英团队,失衡的人才结构下,民营医院还能撑多久?一位副主任医师表示,“医生群体大都对多点执业持肯定态度,有些在职专家也会与民营医院建立‘地下’联系,但还是不敢摆在明面上。”他说,从一定程度上讲,医生自己对民营医院的观念就没有转变,这是制约民营医院提升诊疗质量的一大瓶颈。
期待打破
公立民营“户口壁垒”

  “多点执业政策解放了医生,给民营医院带来了发展契机,也能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是件好事。”但民营医疗机构在科研立项、学术平台等方面与公立医院存在较大差距,一直是陈杰的心病。
  无法提供学术上的满足感,是民营医院的硬伤。记者了解到,多数民营医院医生目前无法向上申请科研基金,缺少继续教育。“民营医院给不了医生专业的学术地位和机会,比如医学组织不会给民营医院医生一个主任委员职务。这种观念和现状,至少需要五到八年才能有所改观。”毕建忠感慨道。
  鼓励多点执业的同时,打破公立、民营医院“户口壁垒”,医疗人才才能顺畅流动。可喜的是,今年2月省卫生计生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如果真正实现社会办医与公立机构一视同仁,将吸引更多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流动。消除人才障碍,民营医院才可能迎来新发展。”陈杰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