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清朝末年,西医西药由英、美两国基督教传教士,作为传播基督教的诱饵从西方带来,先在青州开办施医院,免费为居民施医舍药,借机吸引民众,宣传基督教教义……

西医西药在山东半岛的传播

2015-03-04 作者: 李俊三 张红英 来源: 大众日报
  第一位将西药引到青州的李提摩太
  青州广德医院、医学堂创始人武成献
  武成献及两名华人教师与山东共和医道学堂第一届毕业生合影
  1892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青州广德医院办公楼
  □ 李俊三 张红英

  西医西药在冲击中国几千年的祖传医药,逐渐成为人们防病治病主要措施的进程中,以青州为中心的山东半岛是一重要传播基地。
  清朝末年,西医西药由英、美两国基督教传教士,作为传播基督教的诱饵从西方带来,先在青州开办施医院,免费为居民施医舍药,借机吸引民众,宣传基督教教义。继而在这里开办医道学堂,吸引青年入学,接受基督教洗礼,发展基督教教徒,培养教徒骨干,扩大教会影响,壮大教会势力,从而孕育齐鲁大学,挺进济南,辐射整个山东……
西方医药落户青州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美、法等国强迫清朝政府与其签订《天津条约》,进一步开放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将山东登州(今蓬莱)等10个港口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在各口岸居住、买地建教堂、学校和医院,可自由进入内地传教、经商、办学、游历。随之,英、美、法等国的基督教组织,便派传教士随同经商者登陆中国领土,从事宗教活动。清咸丰九年(1859年),基督教英国浸礼会海外布道团派传教士在中国的烟台设立“华北浸礼会”,开始传教活动。清同治三年(1864年),北美基督教长老会,在山东登州设立教会机构,并迅速向内地发展。
  青州自古以来就是山东内陆与半岛地区连接要地,多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清朝时的青州府仍管辖益都、寿光、博兴、广饶、博山、蒙阴、沂水、莒县、日照、诸城、安丘等周围十几个县,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传教士自然选中了这一历史名城作为他们向整个山东渗透的基地。清同治三年(1864年),基督教传教士即来到青州,从事传播基督教活动。
  当时青州人对这些外来的“洋人”,以及他们宣传的“洋玩意儿”,多采取躲闪、回避、敬而远之的态度,致使基督教的传播进展缓慢。后来,传教士们采取了两项措施消除中国人的抵触心理,设法接近和吸引青州民众:一是脱下西装革履,换上当地人穿的长袍、马褂,戴上长长的假辫子,尽量把自己装扮成当地成华人模样,以消除人们的异样眼光,便于与人接触。二是请求浸礼会总部派更多的传教士来青州,开办学堂、医院、育婴堂等福音机构,借助民生事业赢得人们的好感,接受他们的宣传,加入他们的教会。
  清光绪元年(1875年初),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由烟台来青州,租赁公馆,传教、布道。连续两年的干旱,使青州境内河塘干涸,野无青草,灾民遍野,树皮草根被吃光,瘟疫流行。清光绪三年(1877年),李提摩太为换取青州百姓好感,扩大传教范围,向设在烟台、上海的基督教组织和朋友求助,用他们汇来的资金趁机设立粥场、孤儿收容院,发放救济款及治疗伤寒病的西药“奎宁丸”,免费供应粘粥,收容街头孤儿,无偿施舍西方医药,招引了大量民众。西医西药由此初现青州。
  随着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士的增多,以西医西药铺路,在山东半岛行医布道的洋人逐渐增加。陆续有怀恩光(J.S.Whitewerigt)、医学传教士赫伯特·迪克逊(Herbert Dixon)、索阿拜先生(Mr.sowrrby)和特纳先生(Mr.Tumer)、库寿龄(Samuel Couline)、卜道成(J.P.Bruce)、麦德哈斯特(Medhurst)、施密斯(Smyth)、哈门(Harmon)等传教士来到青州。他们游弋在青州城乡,传教、办学、行医。
  清光绪八年(1882年),外科医生迪克逊在青州城里租赁房屋设立“教会施医所”。以传教为前提,行医、卖书,每星期两次免费发放药品,传播西医西药知识,宣传教义理念。
  清光绪十年底,英国基督教浸礼会传教士、医学学士、理学硕士、哲学博士武成献(James Russell Watson)及夫人医学学士、传教士爱格妮丝(Agnes),受教会派遣到中国青州,利用自身的医术传播福音。在青州城里租赁房屋开设“施医所”。他穿上长袍马褂、戴上假辫子、瓜皮帽,免费为当地群众施医舍药,治病救人,以此吸引民众。每逢青州城赶大集的日子,上街发放山道年、奎宁等药品,宣传西医知识,传播基督教教义。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武成献夫妇在青州西皇城街购置一套三进院落房舍,将其改造成一所小医院,称“大英帝国浸礼会青州施医院”。武成献任院长及主治医生,麦德哈斯特(Medhurst)、史密斯(Symith)、爱格妮丝、兰尉光、孙思克任大夫。爱格妮丝以诊治女病人为主,一位当地牧师的女儿温女士为她当助手。药师贺明成管理药房。免费为群众诊病施药。医院经费靠教会拨款、病愈者捐款、达官贵人捐款、教徒捐献等。医院虽小,但这是青州府历史上的第一家医院,是西方医学扎根青州的开端。
  为解决医疗助手及护理人员缺乏的难题,武成献开始招收当地有文化的青年进院,在接受基督教熏陶的同时,一边学习西医知识,一边从事助手、护理工作,培养医院所需的医护人员。这在青州,开创了培养西医医务人员的先河,成为山东省首家医学教育机构,也成为山东省医学教育的最早源头。
  伴随就诊病人的日益增多,后来武成献又在医院旁边买下一块地皮,把上面的几间房子推倒,建起了可容纳20人住院的小型妇科医院,增加了医疗设施。至此,施医院成为拥有药房、化验室、病床以及可容百人候诊室的正规医疗机构,每个星期接诊4天。患者进院,每人发一木制号码牌,先在候诊室听传教士讲经布道,宣传基督教,下午开始按号码牌上的号码顺序诊治病人。
以青州为基地辐射四方
  武成献在管理医院、诊治病人、培养助手的同时,还利用星期天到青州乡村或临朐、临淄、广饶、周村、博山等传教点巡回布道,为民众免费治病,西医西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山东民众所认识,医院的名气日益扩大,前来就医的病人与日俱增。周围县区的许多群众,亦来青州施医院治病,门诊量达到每年15000多人次,住院病人达250多人次。这些人连同他们的陪同人员都要在这里受到基督教的洗礼。
  武成献有了在青州建设更大医院和开办医学堂的工作计划。他在向英国基督教浸礼会提出开办医院及医学堂的计划时,寓意深刻地写道:“我们的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对于减轻病人的疾苦和消除人们对外国人的偏见起到了极大作用。这是使人们信仰上帝的最直接的方法。进一步说,我们坚信我们的工作会产生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他呼吁英国浸礼会派遣更多的医务人员来中国青州。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青州地区多灾多难,民不聊生,百姓伤亡惨重。武成献邀请基督教英国浸礼会传教士、医学博士巴德顺(Thomas Clarkson Paterson),来到青州。将灾区惨状及难民队伍的困苦,拍成照片,拿到国外展示,谋求教会及好心人士捐款,拯救青州灾民。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扩大教会影响,赢得民众好感,吸引更多群众入教,青州施医院的医学传教士史密斯,被派往60公里外的邹平县开办施医所、传教点,行医布道。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巴德顺夫妇受教会的正式派遣携带所募捐款回到青州,协助武成献扩建医院,增加设施。建成616平方米办公楼1座,门诊、病房、药房、教室等平房105间,将原“大英帝国浸礼会青州施医院”改称“青州广德医院”,并在医院附设“青州医学堂”,武成献任院长及校长。医院病床增设至50多张、医生20人,看护14人,成为山东省当时最大的医院和医学堂。
  这年,清政府直隶总督兼通商大臣李鸿章来青州视察时,会见了武成献,对青州的教会医院及医学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及鼓励,并希望浸礼会多派些医务工作者来中国。
  青州医学堂,每年在山东省范围内招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男女青年入学,尤为欢迎基督教教徒家庭子女。部分非教徒家庭的学生,经过四年的圣经洗礼,毕业时一般都成为教徒。因为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既培养造就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又要这些人忠实于基督教。学生毕业后除广德医院留用外,可到其他教会医院任职。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广德医院扩建,新增诊察室、手术室、药物试验室、病房等,病床增至百余张。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巴德顺被派往邹平传教点扩建施医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义和团运动暴发,青州民团冲进医院,赶走外国人。七月,山东巡抚调军队移防青州,镇压义和团。次年,义和团被镇压,武成献重返青州,修复医院,维修设施,重新开业。
孕育齐鲁大学
  义和团运动对外国教会的冲击,促进了英、美等国教会在中国的团结、联合。当时在山东的基督教英国浸礼会、美国长老会势力最大,已在多地开办教堂、诊所以及14所教会学校。这两家教会有意将在山东所办的学校合并起来,组成规模较大的团体。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六月,英国浸礼会和美国长老会在青州举行联席会议,商讨两国教会在山东联合举办教育事宜,通过了《联合举办山东新教大学的决议》,形成《联合教育工作基础》的文件。联合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决定将当时的青州培真书院、广德书院、登州的文汇馆等,合并成规模较大的两所学院,即“潍县文理学院”、“青州共和神道学堂”,同时建立一所医学院,培养忠实于基督教的医生。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大学董事会召开会议,在创办医学院问题上董事会采纳了武成献的建议:将基督教英国浸礼会在中国开办的青州医学堂、与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在济南开办的华美医院附属医校合并,成立“山东共和医道学堂”,学制四年,在济南征地建校。新校舍建成之前,分别设青州、济南、邹平、沂州(临沂)4个教学点。学生先在青州入学,一年内学完相关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后轮流转往济南、邹平、沂州(临沂)教学点。学完计划内课程后,返回青州毕业。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浸礼会、长老会在山东联合办学的决定正式实施。山东共和医道学堂、潍县文理学院、青州共和神道学堂组成了山东新教大学。
  清宣统元年(1909年)1月,山东新教大学改称“山东基督教大学”。山东共和医道学堂更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医道学堂”。清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山东基督教共和医道学堂校舍在济南趵突泉南建成,山东巡抚孙宝琦出席竣工典礼,并捐献白银千两。青州等4个教学点的学生共同迁往济南新校。
  1917年9月,山东基督教大学正式更名为“齐鲁大学”。1903年并入山东新教大学的山东基督教共和医道学堂,成为“齐鲁大学的医学院”;青州共和神道学堂成为“齐鲁大学神学院”;青州神学院的博物馆迁至济南的广智院后,成为“齐鲁大学社会教育科”;青州广德书院、青州培真书院和登州学院合并而成的潍县文理学院,成为“齐鲁大学文理学院”。1952年齐鲁大学医学院从齐鲁大学分离出来,成为“山东医学院”。1985年4月改称“山东医科大学”,现为“山东大学西校区”。
  当初基督教为促进教会事业发展在青州开办的医学教育,却在客观上为西医西药在山东、在中国传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高等医学人才。
西医西药在山东半岛的普及
  两国教会在山东的联合办学,促进了在华基督教事业的发展,加快了西医西药在青州以及山东半岛的传播。1903年北美长老会重建了“潍县(今潍坊)乐道院”,将原先的诊所扩建为医院;青州广德医院除巩固了以前建立的传教点、施医所外,又在周村、张店、博山、临淄、广饶、北镇(今滨州)等地,新设立了多处分诊所,由广德医院派人坐诊;在黄县开办了“怀麟医院”。此后几年,传教士又陆续在山东各地开办教会医院、诊所达30多处,药房不计其数。1916年基督教徒王宣宸、孙慈涵等人联合外国传教士,在潍县组建了山东最早的红十字会,并迅速向周围地区延伸。诸城、临朐、高密、昌邑、益都等县,很快建起了红十字分会,壮大了西医在抢救重大、突发事故的作用,扩大了西医西药影响。
  1920年后,潍县惠东大药房先后从日本等国购进数台大型制药设备,雇佣近百人,开设“惠东制药厂”,生产阿斯匹林、麦精鱼肝油、胃肠灵、目特灵、硼酸眼药水等八十余种西药。产品除供应山东各地医院、药房外,还通过设在青岛、济南、西安、兰州、郑州等地的分号,向全国输送,成为名噪一时的制药大厂。至1938年,山东半岛上的西医诊所、药房已达千余家。有些原先的中药房,也逐步兼营西方药品。日本军队侵占山东后,诊所及药房明显减少。1948年8月,益都县新建中西医结合的“建民医院”,后改为“益都县人民医院”,西医西药的推广应用范围更加扩大。在推广新法接生、传染病防治、地方病普查、防御细菌战、抢救外科急、重、大病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在益都县工商联统一组织下,成立了中西药同业会。1956年,全县22家中西药店实行公私合营,成立国新药店,隶属县卫生局领导。全县各区、乡相继建立了卫生所、卫生院。西医西药得到广泛运用,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改善医疗条件、普及医疗科学、延长患者生命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山东基督教共和医道学堂迁往济南后,青州广德医院规模继续扩大,新建医院用房,增加医疗设备,并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继续举办护理教育,将原先附设的“青州医学堂”,更名为“青州广德医院护士学校”,培养护理人员。为培养高质量的全职护士,浸礼会派英国格拉斯哥皇家医院毕业的年轻基督教徒劳根(Margaret Faiconer)小姐,到青州广德医院护士学校从事护理教学。这所山东境内最早的专门护士学校,历经晚清的风雨,民国的动荡,抗日战争的硝烟,解放战争的炮火,新中国的灿烂阳光后,今天已发展壮大成为潍坊市卫生职业学院,先后培养出了5万多名护士、药剂师、医生。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山东各地医院的护理骨干、业务精英、卫生界领导。
  1949年7月,昌潍专署接管广德医院,改称“山东省立医院益都分院”。从此,这座一直由基督教创办及管理的西医西药医疗机构,纳入人民政府管理的医疗机构序列。医院名称几经更改后,成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今称“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仍是鲁中地带医疗、急救、保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