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油田

胜利油感受到市场寒意来袭

以前炼企“求油若渴”如今却“有些不想要”

2015-01-29 作者: 徐永国 高文亮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徐永国 高文亮

  在市场经济时代,原油作为特殊商品,实行严格的配额制销售,计划色彩浓厚,一直过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
  在人们眼里,石油一直是紧俏物资。作为化工大市,东营地方炼化企业原料构成中原油仅占约1/4,其他原料多为来自国际市场的燃料油,即原油经过加工之后剩余的原油残渣。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受低油价冲击,一向不愁卖的原油,也遭遇了市场的寒冬。
4成多胜利原油留山东
  2015年上班第一天,黄卫紧急从山东飞往乌鲁木齐,他此行的目的地为克拉玛依炼油厂。
  黄卫是胜利油田销售公司副总经济师、销运科科长,去年6月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暴跌,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克拉玛依炼油厂不再接收来胜利油田新春采油厂原油。
  新春采油厂是胜利油田的重要产能接替阵地,位于克拉玛依市南70公里。克拉玛依炼油厂的这纸公函,意味这个厂一个月8千吨的原油,可能没有了出口,一月份不得不面临堵库的局面。
  还好,谈判如预料之中的顺利。隶属于中石油的炼厂和隶属于中石化的油田,根据双方签署的原油互供协议,对方同意继续接油。
  西部原油难卖的痼疾由来已久。长期以来,这一问题被西部原油生产蒸蒸日上的表象所掩盖,但原油价格暴跌,使这一问题凸显。2013年,胜利油田新疆区块生产原油86万吨,其中近40万吨就近销往克拉玛依炼油厂。
  有20万吨新疆区块原油2014年被火车拉回了山东。
  和新疆比起来,山东的胃口要大得多。来自权威部门的消息说,山东炼厂的生产能力超过1亿吨,石化大省绝非浪得虚名。
  实际上,胜利油田的大本营还是在山东,2014年2780万吨原油产量,2700万吨采在山东,其中超过4成的原油留在了山东。
  以2014年为例,齐鲁石化480万吨、济南炼厂187万吨、地方炼厂近500万吨,其余大部分进入了中石化管道,销往沿江炼厂。也就是说,胜利油田的客户主要还是两大块,中石化内部和地方炼厂。
  黄卫告诉记者,原油销售一直实行严格的配额制,计划色彩浓厚,地方炼厂的配额近几年逐步增加,中石化已经承诺增加至500万吨。据统计,东营市原油加工能力已经超过5000万吨,吃不饱的东营市地炼企业,不得不大量进口燃料油“充饥”。
  新春采油厂的原油在新疆遇冷,拉到山东却受到了地炼企业的追捧。利津炼油厂就是其中之一,这家炼厂日加工能力近万吨,中石化给的月配置计划才7000吨。所以他们不仅接收来自胜利油田新春采油厂的原油,也接收中石化西北局采自塔河油田的原油,甚至接收高价燃料油。
胜利油价分三等
  炼油厂发函拒接胜利原油,给出的理由是油质差,重金属含量高。
  其实,胜利油田原油品质差,在业内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胜利原油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走势,也真实反映了其品质情况。一般而言,胜利油价要比国际油价低近7美元。
  黄卫曾经穿过北京石油交易所的红马甲,做了一年的石油期货。他清楚地记得当时大庆油有大庆油价,胜利油有胜利油价。那时石油石化行业还未重组,大庆和胜利都有原油出口。
  国际上根据原油密度的不同,将原油分为轻质油、中质油和重质油三类,密度越低,油越轻。国内油价与国际接轨,最初中石油给胜利原油定价的时候,也将胜利原油分为三类:一是产于德州的临盘油,质最好,密度最低;二是产于东营的胜利油;三是硫含量比较高的孤岛油。所以,最早的时候,胜利油田有三种油价,分别与米纳斯、辛塔和杜里三种国际油价接轨。
  黄卫说,从2013年开始,国内油价与迪拜油价接轨,也就是所谓的挂靠迪拜油价。迪拜油的品质相当于中质1类的,以此作为国际油价的基准价;迪拜油加4.4贴水(降价或涨价)就是轻质油;中质则不加不减。像临盘的就是中质2,迪拜减3.4,重质就是迪拜减6.8。不同的挂靠价格出来以后,就是实测密度,算吨桶比,吨桶比出来以后,他又有几十块钱的差。
  也是从2013年开始,油田信息网开始每天更新胜利油价。胜利油价,即按照国际油价的基准价,与国际接轨,现在以迪拜油为基本价,根据不同油质按照吨桶比就能算出每吨多少钱,然后算上增值税这就是销售价。
  “迪拜油减6.8就是国际胜利油价。”黄卫说这是最简单的计算方法,不论是中石化内部炼厂还是地方炼厂,胜利原油销售都执行统一的油价。差别在于密度,因为与密度有关系,才会出现价格差。越重的油吨桶比越小,成反比,价格越低。
  正是由于密度差异,胜利油田销往齐鲁石化和管道局的原油,价格相差了100元/吨,因为销往管道局的油要比齐鲁的好一些,所以价格要比齐鲁的高100元。或者可以这样说,有了管道局的价格之后,给齐鲁石化的原油就是在管道的价格基础上每吨减100元。
地炼企业买涨不买跌
  地炼企业来买油的积极性不高,有着20多年销售经历的黄卫最近明显感觉到低油价带来的“寒意”。
  去年初,油价高企,地炼企业热情也和油价一样高涨,他们“求油若渴”,不停地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多余的,还有没有增供计划。
  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市场需求过剩,中石化炼厂调减加工计划,每个月调减10万吨管道油计划,这10万吨管道油就被地炼消化了。
  买涨不买跌,这种心态同样适用于地炼企业。黄卫说,下个月油价涨了,原油购买量肯定多。最起码低价进来的,高价位加工,收益会更好,财务账更好看。
  黄卫分析,油价跌的时候,炼厂不会大量吃进,他要一口一口地吃,用多少接多少。先成品油的收入,销售多少,能有多少钱的收入,然后再考虑多少的价格接多少原油。但是大量涨的时候,他早就盼着囤油了。便宜进入,高价成品油卖出。原油有一个加工周期,有一个一周以上的期限,加工都是以前买的,库存的,原油一周后或两周能加工成成品油。所以,地炼必须得有一定的储备。
  对于石油生产企业来说,必须一个库存平衡和产销平衡。眼看着油价还在下跌,黄卫他们主动与地炼企业联系,推销原油,对方明显在推,这个月推下一个月,“就是有些不想要。”
  最让黄卫担心的是,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征兆开始了,有点兆头了。1998年国际油价一度跌至9美元,2008年从8月份国际油价最高,一跌跌到年底,跌了将近一百美元。胜利油田整个集输系统油罐储存能力只有52万立方米,以效定产,“油价如果再跌,有些井就该调整产量了。”黄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