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两区一圈一带

凡有合法稳定职业或住所(租赁)人员均可申请常住户口,同享就业医疗卫生文化服务权利

小城镇如何变成小城市

2015-01-29 作者: 蔡明亮 来源: 大众日报
  □ 蔡明亮

  胶州市李哥庄镇过去出名的是帽子、假发,现在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城市。镇上有集中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厂,还有全省首家镇组数字影院、全省首家民间消防站,这些都说明这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小城市了。
  笔者更感兴趣的是,作为首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李哥庄镇全面放开小城市落户限制,规定凡有合法稳定职业或住所(租赁)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的家属、父母等均可办理居住证或申请常住户口,均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权利。
  这样做,在李哥庄镇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当地一些产业的发展,外地人的贡献很大,所以,在试点过程中,通过户籍制度的改革,在实现本地农民就地居民化的同时,也实现了外来人口异地市民化。笔者认为,这在目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是值得借鉴推广的。
  纵看古今中外城市发展,概莫是因业聚人,因人成城,因城而兴。从历史角度解释“城市”形成,早期的人类,居无定所,在面对生存问题时,发现只有联合其他群体,才能获得胜利。于是选择地方定居,形成了早期的村落。随后又出现分配问题,村落内部便分化出若干个群体,相互交易,形成市,后来发展为城市。现代意义上的小城市发展过程,也是这一规律:产业聚集人流,人流形成城市,继而升级产业,带动城市长久发展。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李哥庄镇的假发、制帽等产业基础好,但要形成聚集效应,需要重新规划。这些产业聚集了大量的外地人、资金流,需要规划相应的配套。从李哥庄镇发展产业的情况看,他们将原有的3个工业园合并为1个,提高产业聚集度和园区承载力,成了名副其实的制帽乡。放开的户籍吸引了更多的农民和外地人前来落户,留住了人才和资金。
  迈向小城市,产业规划得长远,要放在经济发展空间概念下设计。从李哥庄镇位于的经济发展空间上看,正处蓝色经济区核心地区带,青岛市“三城联动”战略中北岸新城的顶部,胶州市东北翼中心地带,形成小城市将是青岛的有益补充,李哥庄镇也正是瞄准了这样的区位优势、人流空间,制定的一产规划预测到了更多的大城市市民前来消费。在发展新型产业上,与胶东新机场仅一河之隔的李哥庄镇发展临空经济势在必行,加大了招商力度,引来了10.8亿元天航动力,8亿元的德才高科,1.2亿美元的韩国农心航空食品制造等。这些新型产业是未来小城市发展希望所在。
  从产业到规划,城镇化都离不开人,无论是未来航空小镇面对的乘客、航空业从业人员,还是生态新城提供的居住环境、高端产业基地的科技人才等。这就衍生了由“镇”到“城”的过程中,政策服务配套是否跟得上问题。
  从政策和规划层面上说,政府需要不断地改革,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人的聚集,这既是兴城的基础,也是产业升级的保障。在迈向小城市进程中,李哥庄镇的发展得益于精准的产业定位和提供的相关优惠政策。但引来后的关键还是服务配套。李哥庄镇户籍改革的意义即是如此。应该看到,户籍改革为城镇化解除了障碍,但面对大批转移来的人口,如何提供就业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哥庄镇在放开户籍后,成立了镇级人力资源市场,免费第一时间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协调统筹各类培训资源。
  户籍、就业、生态环境,是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即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如何解决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胆识。放开户籍制度,不回避、不排斥回迁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是李哥庄镇的勇气。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更需要有决心和毅力,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有历史耐心,不要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