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新常态 新作为

敲开核桃 靠改革引领转型发展

——莱芜市以改革创新助推经济社会转型提升(上)

2015-01-29 作者: 赵冰 郝磊 来源: 大众日报
  □赵冰 郝磊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之际,莱芜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针对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瓶颈制约,坚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钉钉子”精神,敲开核桃,以发展的眼光、改革的思路,着力推动各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发生了一些积极而深刻的变化。
  ——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在面对复杂形势和诸多困难挑战的情况下,去年预计GDP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1%,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9%、11%。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7.21%,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81.7%、居全省第5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43%、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42.9%,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非钢产业占比达到56.5%,今年有望达到60%以上;服务业占比达到37.8%,连续5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加快提质增效,三次产业比调整为7.7:54.5:37.8。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分别增加2183家、7254户和3.3万人,增幅均居全省前列。
  ——生态环保持续改善。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低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改善13.1%、3.9%、11.4%和14.1%,荣获水环境质量改善一等奖,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
  ——民生保障水平得以加强,居民幸福感明显提升。“气化莱芜”工程、“幸福养老”工程、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等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扩面提标,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去年全市用于改善民生的财政投入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59.6%。
  这些成效和变化,得益于新一届莱芜市委、市政府敢于直面困难挑战,积极抢抓机遇,锐意改革进取。去年全市确立了20项重点改革事项,在此基础上今年又确立了30项重点改革事项。一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役正在鲁中大地展开。
  ■行政审批事项由485项压减到97项,共取消、下放、调整388项,降幅达到80%■市直33个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和人员整建制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全部实现授权到位、办理到位■经常性事项的办理时限压缩到1.5个工作日以内
简政放权 建立高效政务机制

  莱芜市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坚决摒弃“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正确处理好“放”与“管”的关系,更多地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创造财富、破解难题、推动发展,政务服务环境明显改善。
  “我们只用了三天时间,就盖完了12个公章,真是没想到。”山东威马泵业公司财务总监李红梅对政府部门的高效服务依然印象深刻。2013年8月14日,威马泵业开始运作在“新三板”挂牌。在券商、审计、评估、律师4家中介机构完成尽职调查后,时间已经进入12月下旬,但股权转让、企业代码变更等手续还没有办理。“所有材料必须在2013年12月31日前上报,否则就不能实现首批挂牌的目标。”李红梅说。
  结果让李红梅如释重负。仅仅用了3天时间,8个部门的12个公章就顺利盖在了有关材料上。2014年5月23日,威马泵业成为莱芜市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企业。
  去年以来,莱芜市行政审批事项由485项压减到97项,取消、下放、调整388项,降幅达到80%,成为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市之一。同时健全“两集中、两到位”制度,目前已经实现审批权集中的窗口单位达到33个,真正实现了集中到位、授权到位,经常性事项的办理时限压缩到1.5个工作日以内。
  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的是市场活力的“加法”和发展成效“乘法”。日益优良的政务环境,有效激发了全市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竞相挂牌上市、拓宽融资渠道的热潮。市发改委主任冯兆华介绍,继威马泵业后,奔速电梯在北京“新三板”成功挂牌,桂祥铝业、威邦家居、中大滴灌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同盈电子在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东兴源食品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加上正在运作挂牌工作的润达新材、泰金精锻等企业,莱芜市20家企业将进入证券市场。同时,达晨创投、九鼎投资等知名股权投资机构先后对金雷风电、汇锋轴齿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近10亿元。
  “回顾过去,莱芜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成功之道在改革;审视当前,战胜困难、爬坡奋进的根本出路在改革;着眼长远,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根本动力在改革。我们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以更大的决心、信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攻坚。”市委书记王良说。
  ■非钢产业占比达到56.5%,新兴产业占比提高20%以上,服务业占比达到37.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同比增长25.96%,增幅居全省第一位■12家企业新参与制定1项国际标准、7项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新认证“三品一标”20个
创新驱动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莱芜市着眼“一钢独大”的基本市情,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标准经济引领提升工程,着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特色农业,努力构建多支柱支撑、多元化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货物明天从青岛港发出。”寒冬时节,莱芜市莱城区寨里镇的莱芜锻压有限公司销售部王勤正给中东的客户回复电邮。
  “不升级改造,就没有出路。”公司董事长吕桂亭介绍,公司投资700万元新上煤改气节能技改项目,已经让他尝到甜头。“过去煤气自己制备,需要预热;现在拧开阀门就有天然气,安全清洁。”吕桂亭说,“去年10个月就完成了全年任务。”
  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大,在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眼下很多企业举步维艰。在困难面前,莱芜的传统企业没有气馁畏缩,它们或是加快技术改造,或是加大产品研发,吹响了“创新驱动、逆势奋起”的号角。莱钢集团通过挖潜增效,累计实现吨钢增效200元以上,降低成本5.64亿元;山钢莱芜分公司投资27亿元的炼铁技术升级改造工程、炉卷轧机节能改造等项目顺利完成,既获得国家扶持,又取得国内领先;泰禾生化公司投资10.8亿元新上生物科技项目,产能扩大到原来的2.4倍,成为中国最大的柠檬酸盐生产出口企业;固德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6亿元新上4万吨苯酐和6000吨氧化蒽醌项目,拓宽拉伸了产业链……
  创新,改造。这两个词已成为传统企业的重生密码。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2.54%,钢铁行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也都有10%以上的增长。
  “不转就没有出路,不转就没有希望。”市经信委主任魏广庆说,莱芜依托铁矿、煤矿等资源,形成了以钢铁产业为主导,机械、能源、纺织、化工等11大产业为支柱的传统产业体系。
  莱芜市在传统产业创新、改造的同时,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去年以来,莱芜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围绕培植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2014年12月,山东金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又迎来一批韩国客商,他们是韩国永丰集团的高管。对于这种考察,金鼎公司的行政副总卓峰形象地称之为“审厂”。他说:“日韩企业对合作对象要求非常严格,不但要看到产品,还要看生产线工艺水平,厂区整洁状况,管理精细化程度等。”每一次审厂,都为金鼎赢得了一批订单。目前,公司已发展成环渤海地区最有实力的专业挠性覆铜板生产企业。
  2014年,莱芜市新兴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去年全市新增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企业30家,实现产值123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7.55%。2014年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25.96%,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18.4%,居全省第6位。
  在推进产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莱芜市坚持把发展标准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全市各行业各企业深入开展“寻标、对标、提标、创标”活动,认真对照国内外先进标准,严格标准执行,健全标准体系,强化标准引领,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努力争创一流标准,提高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目前,全市企业已牵头起草国家标准9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4项,制定地方标准34项,发布行业标准20项,建立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4个。
  ■济莱城际铁路前期筹建顺利■两市广播电视实现交叉落户■两地通信长途费和漫游费已经取消■山财大莱芜校区建设顺利获批■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实现联网结算
开放协作 济莱兄弟越走越近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既要启动内力、激发活力、增强动力,也要放开视野、打开市门、广借外力、形成合力。莱芜市紧紧抓住全省“一圈一带”战略实施和济莱协作区加快建设的难得机遇,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广泛聚集资源要素,不断塑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2014年元旦,济莱城际快客正式开通,客流量持续攀升,目前日均发送旅客1000人左右,同比增长80%以上,受到两地群众的一致欢迎。
  2014年10月10日,首届莱芜名优特产品展销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莱芜市40余家企业到会展出的100余个名优特色农产品,吸引了大批济南市民围观品尝和购买。
  借着济莱协作区推进的机遇,2014年,莱芜市农产品开始在济南抱团打市场。莱芜市已在济南设立31家莱芜优质农产品专营店。2014年6月13日,济莱两市举行了农超对接会。银座、华联超市及匡山、堤口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经营大户直接与莱芜的农业合作社对接。今后,莱芜新鲜的特色农产品将直供济南超市、批发市场。
  济莱协作区建设的推进,使得莱芜在省会城市群尤其是济南市场的知名度大幅提升,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其中济南游客超过60%。据山东省旅游调查总队调查统计,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莱芜市共接待游客110.4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8.9%。
  刚刚过去的2014年,“济莱协作”成为市民议论最多的“热词”之一。从城际快客的正式开通,到两地取消长途漫游费;从两地旅游年票互相开放,到户籍实现同城化;从金融资源共享到多产业高度融合……共融、共建、共享、共赢的“协作效应”正日益显现。
  目前,济莱协作发展成为新常态。济莱城际铁路规划通过国家批复并启动预可研编制工作,积极推进济莱间国道、省道改造扩建工程,开通济莱城际快客;莱芜科教频道在济南落地开播,统一电话区号申请上报国家工信部,两地通信取消长途费、漫游费等资费;两市4区县110家中小学成立教育发展联盟,与山财大签订共建莱芜校区协议;两市大型医疗机构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莱芜市新农合可在济南7家医院就医,城镇医疗保险在济南24家医院联网即时结算;两地居民身份证实现异地换领、补领;两市共同组建起物流联盟、旅游联盟、汽车零部件产业联盟等多个合作组织,先后引进锦尔泰、奔速电梯等企业30家,莱芜市2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15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进驻济南超市,多家驻济金融机构与莱芜市签订了设立分支机构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济莱两市将继续深化产业领域协作。找准济莱产业协作的结合点,积极承接济南产业转移,加快发展配套产业,探索济莱联合招商、园区合作等创新模式,建设济莱民营经济科技创新示范园、雪野航空体育产业园等载体,努力将莱芜打造成济莱协作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同时,抢抓中韩自贸区、济淄泰莱都市区等建设机遇,加快建设济南海关综合监管区和保税物流中心,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