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新常态 新作为

抓项目、强基础,谋特色、促创新

济南市中区:适应经济新常态 增强核心竞争力

2015-01-28 作者: 马桂路 朱振 来源: 大众日报
  △城市不断发展,为社区居民腾出更多活动空间   □沙利 报道
  △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于伯阁 报道
  △打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让居民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图为外来务工人员在流动图书馆看书      □匡松 报道
  △金融、总部、楼宇等市中区的优势产业加快聚集        □刘越 报道
  △魅力市中                        □匡松 报道
  ◆核心提示
  作为泉城济南的中心城区,近年来,市中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秉承深厚的金融、商贸服务业传统,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政务服务水平,促进了全区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市中区区委书记朱红方说,从地图上看,市中区轮廓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但是,地图最北端“鹰头”范围内的税收占全区90%以上,向南向西都有巨大的发展空白点。基于这样的现状,市中区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特色发展为路径,拉开框架,拓展空间,构筑网络,强化支撑,统筹城乡,全域发展。
  2014年,市中区坚持不懈抓项目、强基础,谋特色、促创新,持之以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城市建设快速推进、民计民生持续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生产总值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82亿元,增长13%。
  □马桂路 朱振

 关键词:区域经济
“服务业大区”
加速迈向“服务业强区”

  “2014年,全区进入项目建设攻坚期,是经济负重爬坡、攻坚克难的一年,也是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推进全市重点工程等大事、难事、急事集中的一年。”济南市市中区区委书记朱红方说,在过去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各种困难挑战,市中全区上下坚定信心、积极作为,抓重点、谋特色、促创新,各项工作在克难奋进中取得新成绩,预计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亿元,同比增长13%;完成生产总值666亿元,同比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4%和13%。
  经济发展不能光看量的增长,还要看质的提高。2014年,市中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5:15.8:83.7。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占GDP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全年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28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位居全市第一,台湾良机集团山东良机设备研发中心、山东山建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正式落地。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林果种植、有机蔬菜、畜禽养殖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金融是市中区的优势产业,2014年市中区新引进香港恒生银行济南分行、交银康联保险山东分公司等17家金融机构,全市现有4家外资银行全部落户市中。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快速发展,壳牌石油公司山东区总部、微软(中国)济南分公司等一批总部型企业相继落户,全区商务楼宇进驻率、注册率分别增长13%和22%。商务商贸扩容提质,鲁能领秀城商业综合体建成开业,欧亚大观商都等一批优质载体加快建设,110余万平方米的高端商务楼宇已经或即将投入使用。
  优势产业溢出效应进一步彰显的同时,市中区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发展、错位发展,谋划推进了十大特色园(街)区,济南金融产业园对外招商,泰康养老、太平财险等金融机构区域总部意向进驻;新世界文化商业综合体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外海悦动城即将启动建设,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海环宇城电子商务产业园完成签约,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泉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经纬巷等特色园(街)区正在加紧策划推进。
  正是牢牢牵住了“服务强区”的牛鼻子,市中区2014年全年引进项目703个,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及济南分公司等一批大企业落户我区,区域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制定出台服务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措施,新增各类市场主体9543户,增长70%,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促进了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015年我们要加快实现由‘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的转变”,朱红方说,市中区秉持“集聚集约、高端高质、创新创业”理念,将继续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推动经济发展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关键词:特色发展
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中心

  作为泉城济南的中心城区,近年来,市中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秉承深厚的金融、商贸服务业传统,完善配套措施建设,提高政务服务质量,促进了全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市中区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83.7%,较2013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但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中区同样看到了进一步发展的难度和不足,“随着近两年全市发展框架逐渐拉开,中心城区一些既有优势有所弱化,安商稳商的压力不断加大。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深刻认识到,如何巩固和增强中心城区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市中发展最严峻的挑战”。
  “从地图上看,市中区轮廓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但是,地图最北端‘鹰头’范围内的税收占全区90%以上,向南向西都有巨大的发展空白点。”朱红方说,基于这样的现状,市中区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特色发展为路径,拉开框架,拓展空间,构筑网络,强化支撑,统筹城乡,全域发展。
  “在5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重在打造现代服务业的制高点。建设金融商务中心区,我们要建立机构、拉出队伍、支好摊子、摆开架子。在金融中心,要把沙盘亮出来,把沙龙办起来,把撒手锏拿出来,让企业家聚集起来,配合政策扶持,形成一整套的金融中心发展制度、规范,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中心”,朱红方说。这里是市中今后发展的主动力所在。市中区提出来要在核心区发展“楼宇经济”,并且成立了楼宇经济领导小组,考核楼宇的进驻率、核注册率、贡献率,通过围绕以税源经济为核心抓经济发展,培植更多的亿元楼。
  向西向南,市中打算打造周边30-50平方公里的传统业态与现代业态相结合的拓展区,拉开发展框架。市中要通过提升传统业态,培育新兴业态,特别是特色园区的打造,集聚总部基地、现代物流、高端旅游,引进大项目支撑,形成产业聚集新高地、经济发展新引擎。
  “2015年,我们将从抓好金融风险管控、打造特色金融产业园区、提升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档次等多个方面入手,创造更加优良的金融发展环境”,朱红方介绍说,一是通过扎实开展“平安金融”建设,探索建立地方金融系统风险处置机制和地方金融监管安全防护网,进一步保障金融安全;二是结合祥泰广场项目积极打造济南金融产业园,引导小额贷款公司、股权投资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各类新兴业态向济南金融产业园汇聚;三是抓住国务院开展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有利契机,进一步发挥我区的服务优势,建立由公安、工商、消防、金融等多部门组成的联动综合服务体系,探索扩大服务领域,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着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关键词:项目建设
城乡统筹全域发展再造新市中

  “发展的意识有了,发展的框架拉开了,接下来就要把项目当成命脉来抓,当成改革发展的总抓手和推动器。”如今在市中区,处处可感受到干事创业的激情,朱红方介绍说,兴隆泛旅游综合体、鲁能领秀城、南北康片区、中海国际社区、文庄片区、融汇文化创意城等6个建筑体量300万平方米以上的重大项目,在全部建成后将新增50万人口,而目前市中区的户籍人口只有58.5万人,相当于用不了5年就能再造一个新市中。
  在市中区区长王勤光看来,项目建设同样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器。“通过近年来的大开发、大建设,市中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总部经济加快集聚,特色园区全面布局,新区开发步伐加快,项目建设大见成效,特别是三条快速路工程的全面实施,为我们拓展南部发展空间提供了重要支撑,市中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后劲更加充足。”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深度融合,为市中区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力提供了新的空间。据介绍,2015年市中区将遵循拉开框架、拓展空间,构筑网络、强化支撑,统筹城乡、全域发展的发展路径,以六大片区、十大特色园(街)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北部核心区、中部拓展区、南部生态区三大板块建设,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上各有侧重,促进城乡统筹、全域发展。
  王勤光向笔者介绍,2015年,市中区将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全域发展的主要抓手,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加快推进总投资2013亿元、总建筑面积3143万平方米的100个重点项目,全面拉开城市发展大框架。通过产城融合、产城互动,加速推进在建的6个投资过百亿、建筑体量过300万平方米的重大片区项目。另外,积极推动山水集团厂区搬迁改造,辐射带动周边岳而、魏家等5个村庄的整体开发。紧紧抓住玉符河综合整治这一有利契机,与西城集团密切配合,在下游丰齐、仁里村区域规划建设大型生态新区。这些片区建成后将净增50万人口以上,一座崭新的南部新城将拔地而起,再造一个新市中。项目建设中,市中区将把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统筹解决产业培植、就业安置等问题,逐步实现失地农民居住在社区、就业在园区。
 关键词:民计民生
近七成财政支出
投向民生和社会事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王勤光说,市中区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保基本民生、保特殊群体、保困难群众,2014年全面完成了15大类60件民生实事,制定出台了16项惠民政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达到24.8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8.71%。
  保障救助标准显著提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完成扩面2.2万人,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9%,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80元提高到320元。狠抓就业创业服务,全年组织就业培训8600人次,安置就业2.2万人。强化特殊群体救助,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480元提高到510元,现有农村低保家庭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000元提高到4000元;扩大长寿老年人生活补贴发放范围,为80-89周岁无固定收入长寿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投资2950万元,新建区残疾人庇护所和康复中心,低保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50元;投入7000万元用于区属国有(集体)困难企业帮扶解困,11家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投资1.3亿元,加强中小学校软硬件建设,所有城乡学校操场全部实现塑胶(草皮)化,所有城乡学校教室全部配齐空调,所有城乡学校全部达到安全饮用水标准,所有城乡学校全部实施美丽校园工程,所有城乡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群众盼望已久的九年一贯制舜华学校投入使用,新组建教育集团(联盟)14个,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达到81.5%。改造提升文化大院10个、社区健身广场8处,区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以区医院新院启用为契机,大力整合区域卫生资源,与省立医院建立“321”医疗联合卫生服务体系。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13处,全区享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老年人超过1000人。
  王勤光介绍,2015年,市中区将坚持民生优先,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优先安排民生项目、优先解决民生问题,全面落实16项惠民政策,大力实施12项民生工程,扎实办好58件民生实事,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过上更好生活。
  “2014年,市中区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之一,区财政新增投入1.8亿元,制定出台了16项惠民政策,涉及养老服务业发展、残疾人帮扶救助、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创业等方面”,王勤光对笔者说,这些政策大部分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市中将认真落实好这些惠民政策,让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12项民生工程即就业促进工程、特殊群体救助工程、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教育均衡发展工程、养老服务保障工程、住房保障工程、便民设施建设工程、道路建设维修工程、市政设施管护工程、城乡绿化提升工程、市容市貌整治工程、美丽乡村创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