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改革只有“冲锋号”

2015-01-27 作者: 娄和军 来源: 大众日报
  2014年,省委先后召开研究改革方面事项的常委会议19次,审议改革文件或方案11个
  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7次会议,审议有关改革方案22个
  承担国家级改革试点120多项
  分三批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170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压减42.6%
  全面公开省级“三公”经费预算总额、省直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17个市本级和119个县(市、区)公开了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预算
  制定改进完善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试行)和17市综合考核工作实施细则,制定了开展省直机关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工作的意见(试行)
  资料:娄和军 制图:于海员
  □ 本报记者 娄和军

  又逢一年“两会”时,正是改革大潮涌。
  千余名代表委员齐聚“两会”,共商大计,共话改革。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山东锐意改革,成绩不俗,改革全面播种、次第开花。
  2015年,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唯有加大改革,迎难而上,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改革红利释放为新动能
每4天出台一个改革文件或法规

  春江水暖,风起青萍。离市场最近的企业,对改革反应最灵敏。
  省政协委员、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宗艳民,商海打拼30年,对一年来风气之变,颇为感慨。“几年前,我到市里办手续,有个环节需副科长签字。我就在那等,整整仨小时。科长见完客人,对我说,他下午还有事,让改天再来。”而今,不一样了,这种脸难看、门难进的现象,已少见了。
  省政协委员、山东省浙江商会执行会长叶蕲萩体会最深的,则是工商登记改革,注册资本金实缴改认缴。他介绍,以往有些地方为政绩,资本金500万就可以的,非让你拿1000万,有些企业搞得现金流紧张,甚至借高利贷。现在改认缴,企业灵活分配资金,压力减了,而且当天就能拿到执照。
  两位会长的故事,折射的是改革焕发的活力。2014年我省新增中小企业24万户,新增户数超过前三年总和。
  经济新常态下,改革紧迫性和重要性更显。“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归根到底是要释放每个人和每个企业创新力。”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侯风云教授认为,扫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障碍,就靠改革。新常态下,谁改革更彻底,谁就拥有更持久发展新动能。
  事不避难者进。省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郭训成说,一年来,山东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谋划和推动改革,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位于省委大院南侧小楼上的省委改革办,每到夜晚,常灯火通明。郭训成说,在这里,加班是常态。
  一年来,齐鲁大地改革,既有巍巍泰山之稳健,又有滔滔黄河之澎湃:省委召开研究改革事项的常委会议19次;以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的改革文件或法规88个,平均约每4天出台一个。
谨防改革中梗阻
向蚕食改革红利者说不

  一年来,251项重要改革任务分解分工,各领域改革时间表渐次排定。
  天下之事,虑之贵详,行之贵力。从中央到全省,路线图已绘就,时间表已排出,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的实现。
  代表委员提出,个别部门和地方出现的改革“中梗阻”现象需警惕。
  去年,宗艳民委员所在的民企协会在全省作了一次专题调研,企业家反映: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有些部门,门好进,脸好看,但事还是不好办。”
  宗艳民讲到一件事:企业拟上市,需审批。相关部门一处长说:走流程吧。十多个部门过审,至少半年。处长给支了一招:开个会,各部门会商下,速度会快,但我办不了,你得找副市长。一番周折,宗艳民找到副市长签字,文件经流程又回到处长这。处长说:还不行,你得让副市长组织这个会。无奈,我们找到局领导,他摸起电话训斥这个处长:难道让市长给你张罗会?协调会处长最终给组织了。他认为,每个环节有处长、科长把着,真心办还是磨洋工,相去甚远。
  在江浙等地都有企业的叶蕲萩委员,则说了另一件事。他申办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在无锡两个月办妥了;在山东,半年前打报告,现在还没搞定。他说,写报告的能力,是来这练出来的。遇到问题,一些处长、科长就让打报告。叶蕲萩说,一些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就把民企创新力耗掉了、拖没了。
  千条万条,不抓落实就是“白条”。侯风云委员认为,改革落实落地是一场“接力赛”,防止“中梗阻”吞噬,才能保证改革红利抵达终点。
  省人大代表、威海市委书记孙述涛说,威海连续三年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治理“中梗阻”、“为官不为”效果明显。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威海将强化机关规范化建设,每个岗位按既定流程办事,对党政机关、服务窗口开展长期性效能督查,营造“督查无处不在”氛围。
破除“封闭化改革”
集民意民智升级推动力

  山东的改革,是为9600万人民的改革。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
  知屋漏者在宇下。山东各项改革坚持汇民智、集民意。省委常委以身作则,轻车简从深入调研,广泛集纳各方意见。许多重大改革,都在深入调研、系统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形成方案。
  但是,个别地方和部门,在改革中对民意重视不够的现象仍存在。
  来自鄄城县的省人大代表黄文昕,从事畜牧行业20多年,是天天在基层的“土专家”。她介绍,作为省人大代表,她参加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座谈,但却很少受邀参加改革方面的座谈。百姓是改革的参与者,不能做旁观者。
  省政协委员、山东财经大学教授陈华,则以近期较热的专车事件为例:出租车改革,要便于百姓,方向是向垄断开刀,而不是简单向专车开刀。他说,有的部门有百般理由,实质是部门利益作怪。一些改革决策做出、改革措施出台,多是内部主导,外部参与少,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改革。“改革是割肉,拿刀子割自己,多难啊!”他认为,只有广泛引入民意民智,才能推动改革。
  叶蕲萩委员去年被聘为某审批改革特邀委员,并发了聘书,参与了座谈。但自从那次座谈后,就没再收到反馈,哪些审批不砍,为什么,不得而知。
  来自潍坊的省人大代表、山东求是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马东宁,是一名政府法律顾问。他说,法规修订,在媒体广为宣传并广泛征求意见的,还不够多。征求意见稿,多挂在法制办网站上,很多百姓不知道这事儿,又如何提意见?“应对改革决策程序加以明确规定,真正把改革决策纳入法治化轨道”。
  千改革、万改革,普惠群众才是好改革。侯风云说,用经济原理分析很简单——劳动者是财富创造者,财富增加,就要以改革释放劳动者积极性。没有劳动者真正广泛参与,任何改革不可能成功。
  山越高越难爬,车越快越难开。从“开局之年”到“关键之年”,改革进入深水区,意味着“险”;改革进入攻坚期,意味着“难”。
  水深流湍,行稳致远。今天的山东改革,正咬定目标,迎难而上。
  在这里,改革只有“冲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