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摄影

他的名字叫“孝敬”

2015-01-18 作者: 记者 孙京涛 房贤刚 通讯员 颜 超 臧德三 来源: 大众日报
  坐在车上,王孝敬会给母亲讲家乡的新变化,让老人不至于寂寞。
  下班了,王孝敬把母亲搀上车带回家。
  母亲老年痴呆,说什么话都记不住,但却喜欢儿子跟她说话,听一万遍也听不够。
  王孝敬在公司的走廊里搭了张床,让母亲在这里晒太阳,他工作之余也来陪她说话。
  尽管人已糊涂,但老人对家人、对晚辈有着本能的爱。
  王孝敬扶母亲如厕。老人的吃喝拉撒,全依赖王孝敬。
  王孝敬的照片挂在镇敬老院的宣传栏里,他也经常来这里为老人献爱心。
  □记者 孙京涛 房贤刚 通讯员 颜 超 臧德三 报道
  在临沂市兰山区的一家工厂办公楼的走廊里,94岁的王郑氏晒着透过玻璃窗射入的暖阳,有些昏昏欲睡。一年多来,儿子王孝敬每天上班都会带着她,时刻守护着。前年冬天,她不小心煤气中毒,虽然抢救了过来,人却变糊涂了——几乎所有人她都不认识了,当然,儿子例外。
  其实,王孝敬不是老人的亲生儿子。王孝敬4岁时亲生母亲病故,长他10余岁的姐姐几年后远嫁东北,剩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对母爱的渴望成为他童年最难忘的记忆。13岁那年,继母王郑氏上门,终于让他成为一个能够享受到母爱的孩子,他感到非常幸福。
  王孝敬生长在孝河河畔东孝友村,是“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王祥第50世后人。从小受“孝”文化的熏陶,他对父母一直非常孝顺,5岁时就知道冬天给父亲暖被窝。偶尔调皮被父亲责打,他都选择“挨着”,怕躲闪“闪”了父亲的手腕。所以上学后,老师给他取名叫“孝敬”。
  王郑氏年轻时也是个苦命的女人,前夫因加入国民党的队伍而失联,在那些特殊的岁月里,她受过很多的冷眼及批斗。直到把独生女养大出嫁,她才入了王家家门,从此便视孝敬如己出,孝敬也视她为亲娘。在过了8年清贫却不失温馨的生活后,丈夫又撒手人寰。她卖鸡蛋、结发网,一分一厘地攒钱还清了为丈夫治病欠下的饥荒,又为儿子娶了媳妇。
  成家后,王孝敬开始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自己的人生。他闯荡市场,创办过一家颇具实力的企业。王孝敬有4个孩子,母亲为帮他拉扯孩子,付出了全部心血,夫妻二人甚为感激。
 “几十年来,娘起早贪黑,种田、养猪、做饭……为这个家操碎了心。”王孝敬说,“她虽不是亲娘,却一直拿我当亲生儿子。这样的养育之恩怎能不报呢?”所以,在生活中,王孝敬悉心照顾母亲的饮食起居。在家中,母亲永远是第一位的。家里的第一碗饭、好的水果、点心一定先给母亲。王孝敬要求子女一律不准惹奶奶生气。无论工作多忙,他每天都要抽时间陪母亲拉呱。即使出差在外,也不忘给母亲打个电话嘘寒问暖,外面有好吃的饭菜,他都想办法带回来给母亲吃。母亲煤气中毒后,凡事缠着他,他就每天带母亲上下班,随时照顾母亲的一切。
  “不论自己年龄有多大,想到还有老母亲在,我就觉得很踏实。能看到老母亲的笑脸,就是我每天最开心的事。”王孝敬说。
  王孝敬的孝心,不仅得到了左邻右舍的称赞,他还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孝敬老人功勋奖”、“兰山十大孝星人物”、“临沂新‘七孝’”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孝子,王孝敬不仅孝敬自己的母亲,还非常热衷社会公益事业,推动“孝文化”建设。他先后捐款20余万元,帮助村里安装自来水、修建水泥路、资助贫困大学生和困难户,并专门资助当地的“孝文化研究会”,挖掘、传播中华“孝文化”,加强农村道德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