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产业视线

小企业“寒冬”中的坚守

2015-01-15 作者: 本报记者 蒋兴坤 本报通讯员 薛 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蒋兴坤  本报通讯员 薛 军

  2014年12月31日,青岛下起了大雪,青岛天迅电气有限公司的厂区内一片寂静。总经理卫建清目视远处,很肯定地对记者说,“煤炭行业反弹,至少还需要两年。”
  卫建清对行业预测的底气,来自他的从业经历。青岛天迅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矿山自动化控制设备研发与制造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煤矿采、掘、运设备电控系统和控制装置的研发和制造。煤炭行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公司运营的情况。多年在煤炭行业摸爬滚打,让卫建清对眼下的困难有着清醒的认识。
  公司业绩不佳,卫建清并不避讳。他说,2014年公司的销售收入达到7400多万元,但在2002年,煤炭行情高涨,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达到了2.2亿元,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明星企业。现在,公司收入仅有以前的1/3,从领导到员工都在“扛”。
  在寒冬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活法”。一方面,企业在静静等待煤炭行情变好,同时积极走进更多的矿区,开拓市场。另一方面,企业涉足了环保行业,生产除尘降噪的环保设备。“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家底’还在,干劲还在,总会熬过去的。”
  市场行情在变,但企业对研发的重视没有减轻。这被卫建清认为是企业的“家底”。多年来,天迅电气用于新产品开发的经费占销售总收入的5%以上,其产品拥有多项国家专利。作为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公司后来被美国煤机制造行业的老牌企业久益环球集团收购,成为其在中国的子公司。这也让企业有信心保持科技投入比例不降低。
  “公司建成了先进的中心实验室和动力加载实验室,拥有测试仪器80多台,其中国外进口仪器占有率超过50%。今年公司还要投入1000万元建一间新实验室,用于新设备的研发和测试。”说到此时,卫建清又对未来充满自信。公司先后与山东科技大学、西门子等院校和公司建立了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为国内多个大型矿井设计开发多种自动控制系统和控制设备。
  为了帮助区内暂时遇到发展困难的企业渡过难关,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多次深入企业组织调研,协调相关部门开展针对性的帮扶,促进健康发展。
  青岛(胶南)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苏银璋说,试验区现有2780余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222家。区里启动政府服务全覆盖,建立‘大锅菜+开小灶’模式,抓大不漏小。通过座谈会、银企座谈会等形式,促进区内12家企业融资1.1亿元。同时,引导企业用足、用活各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企业技改升级和品牌培育。
  企业生存的大环境也在变化。卫建清说,现在有些合作伙伴向其了解胶南试验区的投资环境和产业政策,也有些企业家到试验区实地考察,有两三家机械企业有投资意向。投资环境、产业政策和政府服务,让企业有了更足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