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4300亿新增信贷多投新兴行业

◆山东金融业促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前三季社会融资超7600亿◆银行业不良贷款率1.8%,处可控区间

2014-11-21 作者: 本 报 记 者 王新蕾 王 爽 本报通讯员 刘晓东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新蕾 王 爽 本报通讯员 刘晓东

  11月14日,记者从在济南召开的10月份全省金融运行情况分析例会上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社会融资规模达到7658.9亿元,排全国第四位。
  山东银行业机构坚持有保有压,合理安排信贷规模和投放节奏,积极推动山东经济转型升级,在优先保障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资金需求的同时,支持“小微”与“三农”发展。省金融办主任李永健说:“今年以来,我省信贷结构更加合理、优化,前三季度新增4338亿元信贷多投向节能环保、文化产业等新兴高效行业,合理减少了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投放规模。”
  山东银监局数据显示,辖区(不含青岛)9月末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和船舶五个严重过剩产能行业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57.9亿元。而6月末节能环保项目及服务贷款较年初增加80亿元。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等领域贷款同比增长30%以上。截至9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987.8亿元。小微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258.3亿元。
  虽然经济增速下降、结构调整程度增大,对金融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山东约为1.8%的不良贷款率完全可控。“近年来,银行业利用盈利较好的有利时机,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9月末山东银行业拨备余额1485.76亿元,风险抵补能力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完全能够覆盖当前的不良贷款,银行业信贷风险处于可控区间。”山东银监局副局长王忠坦说。据了解,按照国际惯例,银行的良好标准为不良率低于2%-3%。
  全省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应对工作,有效避免风险扩大和蔓延。山东银监局探索大额授信联合管理机制,加强银行间协调配合、信息共享,从预警和处置两端施策,以及时有效化解风险。针对异地授信存在的问题,出台指导意见规范异地授信行为。
  山东金融业的转型升级,还体现在我省直接融资能力不断提升上。今年以来,我省加强与境内外证券交易合作,全面引入债务融资工具,鲁企上市挂牌势头良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前10个月,股票、债券两项直接融资合计3041.63亿元,同比增长84.24%。到10月末,全省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44家,今年以来新上市企业8家,实现股票融资401.5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55倍;“新三板”挂牌企业71家,在审企业66家。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托管、展示企业累计达到356家、476家、1856家,累计帮助企业实现融资134亿元,并与“新三板”初步建立了批量转板机制。
  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9313.6亿元,比年初增加5946.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52461.9亿元,比年初增加4338亿元。三季度末,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分别为206.78%和159.47%,辖区中小法人统算资本充足率为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