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视窗

农村有了城市味儿

2014-08-15 作者: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王 朋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石如宽 戴玉亮  本报通讯员 王 朋

  走进侯镇台东村,村前文化小广场建设正在施工中。“村里没有文化活动场所,大家都盼着。”台东村的张艳萍说。
  今年,台东村投资10万元新建文化小广场,村里还准备新上健身器材,新建5间文体活动室,配备象棋桌、乒乓球台等器材。
  “以前村里连一条硬化大街都没有,道路坑洼不平。遇到雨雪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得绕出1公里远。”稻田镇西丹河村村民董向前说。
  2011年3月,西丹河村进行了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村庄实现大变样。拆除了乱搭乱建的棚子,换上新的供水管道;安装200千瓦的变压器,更换老化用电线路;整修生产路,在4条南北主街安装了路灯。
  “村里环境好了,电压稳定了,晚上出来散步、聊天,生活很舒心。”村民董月法说,村里还建起了幸福院,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寿光坚持把新增财力更多地投向民生领域,3年市财政直接投入59.2亿元,加快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百万城乡居民全部纳入了“10分钟文化圈”,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城乡公交,初步构建起了均衡普惠、发展共享、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
  8月6日,羊口镇村卫生室,室外温度已达38℃,室内却清凉舒爽。57岁的刘福志躺在病床上,一边输液,一边看电视。
  谈到以前的村卫生室,刘福志觉得就是“夫妻诊所、炕头诊所”,仅配有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这“老三件”,有的卫生室甚至连“老三件”都不齐。
  如今,卫生室不仅有崭新的办公桌椅、输液椅、病床、电视机、洗衣机、空调,还设置了宣传栏、宣传架,还配备了体温计、听诊器、压舌板、出诊箱、身高体重仪等设备,实现了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四分开”。“8月份,全镇21处村级卫生室全部完成上档升级。”羊口中心卫生院院长张连登说。
  自2013年5月开始,寿光对177处村级卫生场所进行新(改、扩)建。截至目前,66处村卫生室改建工作已全部完成,111处新建场所已有48处完成。
  8月5日15时,刚刚下过雨,孙家集街道胡营村的街上却看不到泥巴。村民贾志祥说,环卫工人每天把路打扫得干干净净,路边隔一段就有垃圾桶,大家很自觉地把垃圾放进桶里。
  “以前的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夏天出门总有一股垃圾的恶臭。现在村村都有垃圾桶,垃圾不再随处倒,村民居住、生活、休闲环境大大改善。”干了5年环卫保洁工作的桑秀兰说。
  2012年1月1日,寿光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目前,全市975个村庄及主要省、县级道路实现了统一清扫保洁,统一垃圾清运处理,基本形成了市、镇、村“三位一体”的环卫运行模式。
  近年来,寿光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镇村延伸,构建起设施配套、服务高效的市政管理体系。除实现环卫一体化外,寿光还积极推进污水处理一体化、园林绿化一体化、城管执法一体化、供水一体化等多种城乡共享公共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污水处理厂13座,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8万吨。所有镇街驻地均建成了1至2处5000平方米以上的游园绿地,新型农村社区绿地率均达到35%以上。已建成东城、滨海、城北和科技工业园4座供水厂,城市供水逐步向镇村延伸。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寿光的城市味越来越浓。目前,寿光城镇化率达到55.5%,争取2020年达到67%以上。人均占有城市道路30.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4.7%,基本形成了产业化程度高、创新能力强、城乡共同富裕、生态环境友好和文化全面繁荣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