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高青县稻田蟹养殖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

稻花香里蟹儿肥

2014-07-02 作者: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李全斌 来源: 大众日报
  高青县芦湖街道苏家村村民正在投放蟹苗。(资料片)
阅读提示
  去年,高青县为搞好渔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土地附加值,年初通过外地考察和科学论证,引进了稻田蟹立体养殖模式,在“农凯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稻田蟹养殖试验示范基地130亩,利用稻蟹共生、互利互促的原理,在优质稻田里投放优质蟹苗13万只。此举增产增效显著,综合效益可观,为全县农业增效和渔民增收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好路子。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李全斌

 稻蟹和谐共生
  6月26日,在高青县芦湖街道的太平魏村、苏家村、道堂李村、小张村等地,记者看到从村民手中流转的连片水稻田,稻田旁的沟渠里刚刚撒上蟹苗。这是高青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增加土地资源利用率的一项举措。
  在芦湖街道,通过土地流转养蟹的水稻田一共涉及5个村。芦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申彩虹说:“收获时每只蟹子能达到100g—150g,亩产稻谷600公斤,产品进入市场后,稻米以其不打农药、不用化肥、原生态自然生长、口感香甜等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通过此方式养殖出来的蟹,以其生长环境适宜、无病害、口感鲜嫩,比常规养殖市场价高20%,仅此一项每亩增收3000余元。去年试验成功后,今年,芦湖街道农凯米业等稻田重点区域,均掀起稻田蟹养殖高潮,据统计,今年全县稻田蟹养殖面积可达5400亩。
  随后,记者来到淄博农凯米业有限公司,该公司2011年至2013年建成2万亩高产优质高青大米基地,带动农户发展17000亩,年储存加工优质高青大米1.2万吨,为高青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贡献。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李玉刚表示,虽然因为田间工程的施工减少了水稻种植面积,但通过对比分析,稻田面积微量减少,对稻谷产量影响不大,并且能收获质优、价高的水产品和稻谷。
  “稻田养蟹这种有机种植模式,除了增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也很明显,能大幅减少单一种稻或单一养蟹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地力,降低农药、追肥和人工成本投入。”李玉刚说,生产过程中,不用农药和化肥,全部使用畜禽土杂肥料,应用粘虫板、紫光灯和人工捕捉等方式防治病虫害。
 农户收入倍增
  今年,高青县芦湖街道再次引进优质蟹苗10余万只,利用农凯米业公司的优质稻田,进行河蟹养殖。为更好地指导企业科学生产,县水产局制定了一套“科技套餐”,加强科技服务:对承包户进行专题培训,向承包户发送短信和印发技术资料,指导企业和稻田养蟹大户实现水稻与河蟹共生模式的科学管理。同时,组织专家定期到种养企业和农户进行走访,到养殖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疑难问题。
  这些有利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户增收。“一年忙个100天,收入6000元。每户大约能流转2亩地,流转土地所得2600元,加起来就是8600元。”申彩虹介绍,公司将土地从农户手中流转上去后,农户每年每亩可得1300元。流转土地后,农民再到公司打工,每天最低可收入60元左右。而以前,农户靠自己种地,一年才收入2000多元。这样一来,流转土地发展综合种植、养殖,农民收入翻了好几番。
  今年64岁的苏家村村民陈树真,种水稻已经有30多年了,2011年将土地流转出去。“我流转出去9亩地,有4亩在稻田蟹的养殖片区内,可以养殖稻田蟹。还有3亩地不是连片的,自己种。”
  他告诉记者,3月份到10月份,是春稻和夏稻种植的时节,这时候,他会来农凯米业公司打工。另外,每年稻田蟹养殖都要重新围网。“围网时,需要30多人,围个四五天,一天能收入80元,四五天下来,又是四五百元的收入。”陈树真告诉记者,目前,他光打工,每月就能收入2000元左右,农闲时就在家休息。
  “我们老两口年纪都大了,出去打工也不方便。多亏了土地流转和稻田蟹养殖,我们不用出村子,就能在家门口干活赚钱。”陈树真说。
 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芦湖街道农委主任张雷告诉记者,高青芦湖街道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农凯米业公司西侧是沉砂池,北依黄河、南邻大芦湖水库,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好,有利于稻田蟹生长。”
  张雷称,稻田养蟹、稻蟹共生的生产结构,改变了单一种植结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是尊重、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体现,是保证农(渔)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探索,为高青沿黄地区种养殖户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稻田蟹发展,将会促进县里渔业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综合效益可观。”
  依托优越的地理条件,受到稻田蟹养殖的带动,企业和养殖大户看到了土地综合利用的发展前景,开始利用稻田养鸭、养泥鳅,提高经济效益。就农凯米业公司来说,2013年,养殖稻田鸭5000只,稻田蟹3000公斤,每只成鸭卖到了50元,稻田蟹每公斤100元,当年新增销售收入55万余元。
  李玉刚介绍,土地的综合利用,也使机械化种植更易推广。2014年,他们与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院士合作,引进水稻直播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水稻直播省去育秧和插秧环节,比人工插秧增产10%,亩节本增效120元以上。”今年,试验直播面积100亩,直接节约生产成本12万元。
  为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农凯米业公司集中流转土地、发展稻田蟹项目后,还新建智能温室育苗棚、冬暖棚,莲藕池等,并将陆续建设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按照规模化开发、低碳化改良、标准化提升的理念,建成水稻种植加工、畜禽养殖、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园,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农业现代化。”李玉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