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青岛新闻

即墨残联量体裁衣为残疾人推出个性化服务

从“一律米面油”到“需啥就送啥”

2014-07-02 作者: 本报记者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王秀洁 马朝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本报通讯员 王秀洁 马朝阳

“老传统”变身
  74岁的王贵礼是即墨市普东镇抬一村的一位贫困低保残疾人,因为下肢残疾,平时要从屋内到屋外,得用4个马扎一步步挪出去。
  今年4月,即墨市残联在走访时了解情况后,立即帮他在院子里修建了无障碍通道,并送来了轮椅。如今说起此事,老人依然热泪盈眶:“有了轮椅,我终于可以到街上去晒晒太阳、找街坊邻居拉拉呱,再也不寂寞了。”
  逢年过节“送米面油”,已经是为残疾人服务多年的“老传统”。然而,去年底,即墨市残联在进行残疾人无障碍改造工作检查验收时,却发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残疾人行动不便无法做饭,送来的油过期了还未打开包装;有的残疾人家中没有自来水,却给他们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有的残疾人不是肢体残疾,却给他们安装了助行扶手,修建了坡道……即墨市残联认为,给广大残疾人“统一服装”的做法并不适合他们的“不同身段”。
  于是,即墨市残联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改进为残疾人服务的方式方法,提出了“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模式。
“多做‘雪中送炭’的事”
  即墨市残联副理事长刘锡全介绍,“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是以残疾人的不同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尊重残疾人意愿,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残疾人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解决最迫切的,提供最需要的,我们就该为残疾人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刘锡全认为,只有从残疾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
  今年初,一场以“到残疾人家中去,做他们最需要的事”为主题的活动展开。即墨市残联全体机关干部、街镇残联负责人、专职干事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分包镇、街道、社区,对排查出的6081户重度残疾人逐一进村入户。
  “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我们能为残疾人做什么、残疾人需要什么、残疾人自己能做什么”,在用包含家庭情况、残疾状况、服务需求等内容的统一调查表登记后,市残联按照由重到轻、由急到缓的原则,对首批1926户重度贫困低保残疾人的上门帮扶行动立即展开。
  为房顶破损用塑料布遮雨、窗户用纸壳挡风的吕思开老人更换门窗、硬化地面、制作餐桌、赠送轮椅,老人感动得落泪;为肢体一级残疾、37岁的金淑鑫送来电脑并找来专人指导,完成其想开网店的愿望,她说从来没敢想过可以再次实现自己的价值;为孤身老人金论谟送来两只稀有品种羊,老人有了陪伴也有了念想,且每三个月一次的羊毛修剪和一年一次的售卖小羊羔将为老人带来生活收入,他说他再也不孤单了……
  从更换灯泡、电线、煤气灶软管,到垒砌灶台、硬化院子、安装马桶、送羊羔送兔子、送电脑送轮椅。截至目前,利用政策性、青岛市残联奖励、无障碍改造设施以及社会募集等资金来源,即墨市残联已投入200余万元,为1200余户残疾人解决了他们最迫切、最关心的困难。
服务“精准化”
  “服务不应该是机械性的,而应该是灵活的、有效的,通过这次入户走访、按需帮扶活动,我们帮广大残疾人解决了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帮他们重树了生活信心,更锻炼了我们的干部,收到了‘小改变、大影响’的效果。”即墨市残联理事长万发启说,为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必须把残疾人当做自己的亲人,带着深厚的感情去为他们服务。
  目前,即墨市有持证残疾人2.85万人,其中重度残疾6081户。万发启说,“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并不是残疾人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什么问题都要解决,而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按照“倒金字塔”顺序,将为残疾人按需服务作为一种常态化机制长期执行下去,努力实现“精准化”服务。把已有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实到残疾人身上,实现政策与需求有效衔接。尽力满足合理要求,暂时不能解决的,列出计划,分步实施。
  同时,即墨市残联还将开展基本家政、辅助器具、查体建档、送医送药、办证、就业指导、扶贫增收、肢体康复、无障碍改造、小维修小添置、心理疏导、政策咨询等多项服务内容。
  万发启表示,即墨市残联将在财政、人社、卫生、教育、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整合居家服务、无障碍设施改造、安居工程、肢体康复等上级各项政策性资金及物品以及狮子会等社会捐助,实行统筹调配,统一使用,力争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