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孩”趋近,医疗资源面临挑战

2014-05-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单 青 
   本报通讯员 黄莎莎 郝金刚

  据了解,我省“单独二孩”政策已申请报备,有望于今年6月1日前后正式实施。人口政策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人口大省山东而言,现有的医疗资源,能否应对即将到来的生育高峰?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大医院产科病房
持久饱和

  “孕产妇源源不断地来,原有开放床位39张,现在加到了50多张!单人间改成了双人间,4人间改成了6人间,病房饱和了也不够用。”还未脱手术服的该院产科主任王谢桐对记者说。他回忆,病房最多时曾加到68张床位。
  儿科也遭遇同样的挑战。该院儿科主任韩波说,2013年全院儿科门诊量达到36万人次。床位由2003年的102张,增长到现在的260张,常见走廊加床现象;但儿科医师却只增加了24名,相当于只增长了1/3。
  “儿科诊室、病房常常水泄不通,一上午看五六十个病人,下午2点吃午饭。”韩波说,小儿心脏介入手术一周一个手术日,一天就做8台,从早忙到晚。
  王谢桐曾看到这样的预计:“一旦启动‘单独二孩’,山东省每年可能新增20万孕产妇。”他认为,这对医院、医生而言,将是极大的挑战。
产科儿科风险加大
  从医近30年来,王谢桐最大的感触,是孕产妇年龄的增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般20多岁就生孩子;现在,30多岁生孩子很正常。”
  放开“单独二孩”,高龄产妇的数量会随之增加,风险也会随之而来。在王谢桐看来,高龄孕产妇并发症多,如心脏病、高血压等。“过去剖腹产率高,女性多是疤痕子宫,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几率大。”王谢桐说,一般而言,这种女性生二胎也需剖腹产,加大了风险。
  让他更为担忧的,是产前检查的风险。“除了规定必须查出的缺陷,B超有时并不是完美的。胎儿的位置,挡住了可能出现问题的身体部位,检查结果就会受影响。”然而,高龄产妇伴随着较大的出生缺陷几率,这很可能造成潜在的纠纷。
  “一个孩子看病,四五个大人陪着。”韩波说,这对儿科医生是种无形压力。孩子不会说,医生只能从家长那儿获得详细病史,更要仔细观察,动用所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家长的要求更高,儿科工作的压力也大。”
当务之急是引进儿科医生
  普通孕产妇扎堆涌向大医院,造成大医院加床现象普遍。王谢桐说,“除了一些疑难危重病人,一般孕产妇可以分流到其他普通医院,实现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然而,这种“自觉分流”,目前却没能很好地体现。
  “医院扩容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提早调研。”王谢桐说,人们就医观念不转变,扩容后的医院将会再度饱和。强化基层医院的常规医疗水平,让大医院“看大病”,小医院“治小病”,才能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
  “盖房子”容易,人才成长难。韩波认为,儿科医生的成长尤为缓慢,培养一名合格的普通儿科医生至少需要3—5年,培养一名非常优秀、能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则需要至少10年的磨砺。如何吸引更多医学生投身儿科,是当务之急。同时,“二孩等不起”,全社将会更加关注儿童健康,对儿科、儿童药而言或许是一个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