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艺术鉴赏

团长“牛本山”与编剧“牛有才”——

两个戏痴带出一村戏迷

2014-03-07 作者: 本报记者 王红军 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孙洪锋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孙洪锋
  
  3月2日一大早,在茌平县“全国文明村”小杨屯村广场上,博平镇牛胡村庄户剧团的竹马队已经“跑”起来了,6匹竹马12面战旗跑中见阵、阵中有情,博得观众的阵阵叫好声。
  作为传承380年历史的竹马舞的老“戏村”,牛胡村自发组织的庄户剧团非常活跃,连续15年自办春晚,全民参与广场舞,这不得不提他们的团长“牛本山”与编剧“牛有才”。
团长“牛本山”——
 “偷”自家檩条来造“花车”

  从腊月到正月,是牛胡村庄户剧团演出最集中的时段。62岁的牛兰喜每天凌晨4点起床,忙完西红柿大棚里的农活,然后到排练节目现场,一直到晚上九点半才回家。作为庄户剧团的团长,村里办春晚、排练竹马舞,剧团60多口子人都由他组织。
  牛胡村是远近闻名的老“戏村”,牛兰喜17岁开始跑龙套,随后为生活闯东北20年,学来了一身扭秧歌、唱二人转的才艺,回家来后拉着同村的牛鸿祥、牛洪峰、牛贤功、牛文功“五牛办春晚”。“俺村除了竹马,花船调、花车调也是独有的。”牛兰喜说,“第一年的想法简单,村里这么好的调调不能丢,趁着村里有老人还会唱,俺想拾起来。”
  “那年赶上俺家准备开春盖新房,俺从家里偷出根檩条来造‘花车’,先从家东蛮荒地里练,春节耍给老少爷们看。后来带着这个节目去镇上拜年,叫好声没断。”牛兰喜回忆说,“过了节俺可不好过了,盖房子少了根檩条,孩他娘骂俺憨骂俺缺心眼呢。”
  搭钱买音响,媳妇嫌他“锣鼓一响,拔腿就跑”,要离婚,儿媳妇藏鼓槌,起早跺墙叫演员,牛兰喜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牛本山”……听牛兰喜用苦中作乐的语气说他白手起家的酸甜苦辣,即使陌生人也会被他一颗热爱文艺的心感染。
编剧“牛有才”——
 就写地地道道的“土节目”

  牛兰喜文化水平不高,创作节目要靠能编会写的牛鸿祥。71岁的牛鸿祥是老初中生,多年来创作的诗歌、小品已有厚厚四本,10多个节目在全国省市民间曲艺汇演中获奖。他有自己的博客和微博,比着墙上贴的“最新幼儿学汉语”学打字,如今已经很熟练。
  “俺创作的这股劲是让牛兰喜传的,他用实实在在真感情唱,我就写地地道道土节目。我自编的歌大多‘旧瓶装新酒’,像《四季歌》是六个人的表演唱,配拥军大秧歌调。”牛鸿祥表示,这首10年前创作的反映老百姓盖大棚种葡萄的歌,“现在唱也不过时。”
  村里人说他“有才”,封给牛鸿祥不少“头衔”,编剧、导演、策划,他乐意接受,但他最看重的是政府给的“牛胡竹马传承人”的名号。
  “做这竹马用了整整两个月。”现在用的竹马是牛鸿祥聚集5位老人精心扎制而成,先用泥巴塑一个泥胎,等泥马晒干后,再用纸箱纸在上面一层一层地糊制出马头和马身。等到纸马晒干以后,去掉泥胎,再配以马鬃、马尾、群围,一匹活灵活现的竹马就做成了。
  如今,牛胡庄户剧团这支6匹马12面旗帜的竹马队,两个月“跑”熟了13个阵法,今年春节在进城表演时惊艳亮相。“从1958年演完最后一场,到去年重新拾起来,这中间隔了55年,今年春节算是形成规模了。”说起竹马的几起几落,牛鸿祥几多惋惜,几多兴奋。
一村的戏迷——
 “兵”不强“马”跑不出气势

  每年正月初六,一台自编自演的“村晚”,都会在牛胡大队部里上演。“进了腊月门,就开始行动。扭秧歌、打腰鼓,还得排练新节目。”牛兰喜说,剧团没钱,团员自造道具,扯褂子做斗篷,截塑料管造烟袋、糊纸箱子当大缸,都是群众的智慧。
  排练节目时,没钱买化妆品,演员们就用痱子粉作粉底,实在不行就抹牙膏。有人把准备过年的面发酸了、枣煮瘫了,最后糕也没打成。
  大年初三排节目,把上门的亲戚独自搁在家里,这事也发生过。“当时亲戚来了,自己把东西拎进屋,没顾得上招待他们,就去排练了。”今年58岁的胡春英,是庄户剧团的骨干,今年不仅在“春晚”上了四个节目,还把婆婆、儿媳、侄子、孙女都拉进了剧团。
  现在,从十几岁的小学生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不管是在台下,还是在台上,牛胡村人人都能唱上几句,个个都能说上几段。“现在的日子是唱着笑着过,扭着跳着过,谁管他是日出还是日落啊。”在牛鸿祥眼里,这就叫自鸣得意。
  当问起新年心愿时,牛兰喜说,自己掏钱印了名片,正在寻求支持赞助和演出机会,让牛胡的草台班子走出去。“俺们也正想办法培养一批年轻演员。因为现在常在村里跑竹马的年龄最年轻的也45岁了,‘兵’不强‘马’跑不出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