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观察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果菜专业合作社——

东斟灌村: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2013-12-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东斟灌村民收获彩椒。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所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功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不毗邻城市和镇区,没有资源优势,不靠近交通要道。就是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的农村,却探索建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果菜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合作社联合模式,实现了强村富民。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见习记者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王兵

  “以前我有两个1亩的小棚,想扩大发展却没有地。现在我承包了40多亩地,新建两个4亩的大棚,其余的地临时种粮食,为家庭农场做准备。”东斟灌村村民李宝先说,村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他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百姓生产发展中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就解决哪些难题。”东斟灌村支部书记李新生说。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想多种地的有地了

  当前,农村人多地少,且土地分散经营,群众增收困难。
  在土地流转群众自愿、土地价格群众自定的基础上,2012年9月,东斟灌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全村4486亩土地进行流转。2073名村民每人1亩地,以土地承包权入股,1亩地为1股,每年每股保底分红600元。其余2000多亩土地作为集体股,40%给村民进行二次分红,60%村集体留用。根据人口变动,股份一年一调整,承包费3年一调整。
  李新生表示,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愿种地的老百姓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愿意种地的可以自己种,愿意多种点的有了条件。
  77岁的村民李长江,家有3口人,去年仅土地分红就有2400元,“以前自己种地,一年剩不下1000元。现在不光纯收入增加了,还能出去打工,再挣一份钱。”
  土地流转后,该村发展起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20多个、大型农业园区6个,村集体收入由35万元增长到70万元。
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
想贷款的方便了

  规模经营程度大幅提升后,资金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
  为解决这一问题,今年10月,东斟灌村创办了资金互助合作社。入社村民,存款月利率五厘一,贷款月利率八厘一。符合贷款条件的几天就能拿到款,存钱、贷款的村民都能得实惠。
  李新生认为,资金合作社盘活了村民手中的“闲钱”,村民得到了资金性收益的同时,又解决了规模发展的资金难题。目前全村已有320多户加入资金互助合作社,存款金额达到了100万,已为18户村民贷款56万。
  11月13日,村民李丙辉想买一台喷灌机,急需5万元,就来到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办公室。写好贷款申请书,找两个合作社成员担保,理事长签了字,他就到会计、保管那里拿到了钱。第二天,李丙辉就买了喷灌机,顺利浇了地。
  “村里的钱村里使,大家也都知根知底,风险很小。”东斟灌村主任、资金互助合作社理事长李春祥说。
成立果菜专业合作社——
卖菜不用愁了

  不少种植户都经历过客商随意压价,打“白条”,甚至欠款“跑路”的坑农事件。
  早在2008年,东斟灌村围绕彩椒产业,成立了斟都果菜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专门销售市场,形成“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实行“合作社参与中介、客户与种植户买卖分离、购销钱款集体负责”的办法,杜绝了收菜不付款、村民拿“白条”现象。
  “以前村头市场要收2%的管理费,现在合作社只收1%的市场管理费。我一年卖20万元左右的菜,光管理费一年就能省下2000多元。”李宝先说。
  如今,斟都果菜合作社会员发展到150人,全村彩椒面积3000亩,辐射带动周边1000多户。村里还注册了“斟都”国家级商标,2720亩彩椒品质达到绿色A级标准,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合作社组建后,带动了部分不想种地的村民就地转移就业、就地增加收入。目前,到合作社打工的村民年均收入超过2万元。
  据了解,东斟灌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从1998年的2200元上升到去年的14500元,是原来的6.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