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健康

我国尿毒症患者200万,每年新增患者约12万,每150人中只有1人能够接受肾脏移植;省立医院2005年开始亲属移植以来,实现肾移植30多例,亲体捐献占了70%,其中女性作为供体的占比高达90%——

“亲缘自助”:肾友亲人创造的生命互助

2013-10-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单青 
   通讯员 王省 黄莎莎 报道
  本报济南讯 9月27日,在山东省立医院举办的“亲缘”肾移植病友会上,该院泌尿微创肾移植科护士长王新芝向记者表示,医院为肾移植患者及其家属打造一个交流和“自助”的平台,提供专业医疗和健康管理指导的同时,促进相互之间的沟通,病友之间通过交流能彼此鼓劲,克服恐惧和困惑,有时反而更有效,患者“抱团取暖”,身与心往往能更好地康复。
  “肾移植后,能为社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感觉生活都有了色彩!”已经移植成功4年的离退休志愿者崔晓芙,与现场的20多位病友及家属分享自己的“重生”感悟,通过彼此“自助”共度难关。
  “如果不是母亲捐肾给我,我也不会活到今天。”在病友会上,今年45岁的王宗河和记者谈笑风生,丝毫看不出他曾是位尿毒症患者。王宗河接受移植已达8年,是医院里移植时间最长的“老前辈”。“移植前病情严重时昏迷还说胡话,现在能跑能跳。”王宗河笑着说,“从前是个‘大烟袋’,现在烟酒都不能碰了,医生的嘱咐俺可得听着。”
  坐在他旁边的病友徐正勇也感同身受,他颇为自豪地说:“移植7年了,现在每天晚上都去健身俱乐部锻炼,每年还要带孩子出去旅游。”在他看来,以感恩和快乐的心态过好每一天,比什么都重要。
  由于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多种抗排斥的药物,移植后发生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几率也会增加,移植成功的患者仍面临焦虑和困惑。在省立医院泌尿微创肾移植科主任医师孟慧林眼中,他们是最需要帮助和慰藉的“重生者”。为此,孟慧林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24小时接受患者的咨询。
  “不仅仅是恢复病人的生活功能,更重要的是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山东省立医院医务社工办公室主任尉真还表示,除了创办病友会等自助组织外,社工队伍还将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为需要帮助的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和帮扶工作,通过各种教育和宣传,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赠的行列。
  然而,并不是所有尿毒症患者都能这样幸运。“等肾源的100人中,可能只有三四个人能获得捐献。”孟慧林表示,肾移植手术是治疗尿毒症的首选方法,但自医院2005年开始亲属移植以来,实现肾移植30多例,其中亲体捐献就占了70%。据了解,我国200万尿毒症患者中,每150人中只有1人能够接受肾脏移植。我国每年新增尿毒症患者约12万人,等待移植患者也逐年增加,令供体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器官捐献状况仍不容乐观。
  孟慧林认为,我国移植的器官来源途径主要是逝者捐献、活体捐献等,活体捐献则多以“亲缘”捐献为主,主要限制亲缘捐献供体只限于父母子女和夫妻之间,且女性作为供体的居多,占比高达90%。
  即便移植成功,患者每年仍有四五万元左右的器官维持费用。值得欣慰的是,今年开始,山东省立医院还与山东省慈善总会合作,对亲属供肾移植的困难家庭每例救助1-3万元,帮助更多的病人获得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