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点

■同题异见

2013-06-2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背景:今年5月1日,深圳市对行人闯红灯行为开展了被网友称为“史上最严行人闯红灯处罚”的集中整治,最高可处以100元的罚款。然而近日国家统计局深圳调查队的调查结果却显示,5月深圳市城市交通文明指数仅为76.51分,为近一年以来的最低分。
应“罚”出力度 □ 李洪嵩
  “罚款”为什么禁止不了行人闯红灯现象?
  出台对行人闯红灯最高可处以100元罚款的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震慑那些敢于顶风而上,用罚金的办法来增加威慑力。然而,其结果却不如想象的乐观,恐怕跟规定出台的权威性、严肃性以及罚金的额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拿来相比的是,当初治理酒驾的时候,因为醉驾不入刑,尽管宣传了很久,仍然难以杜绝酒驾。当加大了处罚力度,酒驾现象就明显下降了许多。社会上已经成为共识“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样的变化是值得欣慰的。尽管还有个别人知法犯法,但都是个例。对于行人闯红灯现象,跟治理酒驾有同样的道理。国人都知道新加坡的社会秩序良好,但是对于新加坡的法律规定却只是耳闻,而不知其具体的严厉程度。第一次闯红灯,罚款200新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第二次、第三次闯红灯,甚至可判半年到一年监禁。而国内每次最多罚款100元跟新加坡的规定比较,差别可见一斑,其威慑性也就弱得多了。
  另外,因为天热而闯红灯,事实上并不能称其为理由。如果因为太阳晒的厉害,就成为了违法的借口,那世间违法的现象将不可计数。在有些市民素质还不够高的时候,加大处罚力度,加强执法严肃性还是值得考虑的。
“罚”不出城市文明 □ 毛开云
  一边是最严处罚,一边是城市文明指数最低分。两相对比说明一个问题:最严处罚“罚”不出城市文明。
  最严处罚可以起到一时作用,但最终治标不标本。因为最严处罚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最简单的城市治理逻辑,就是靠罚款。从某种程度上讲,管理城市和管理企业一样,应该综合运用道德的、行政的、经济的和法律的手段。城市文明从哪里来?绝不仅仅是靠人为罚款罚出来的。它要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靠宣传、教育和培训,靠人们自觉养成文明习惯。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了吗?宣传、教育和培训到位了吗?人们自觉养成文明习惯了吗?
  随着天气炎热,而斑马线旁却少见有树荫和遮阳棚,有市民讲城市管理应该多一些人性化关怀。笔者认为,治理行人闯红灯,不能一罚了之,应该在罚款前多为行人出行方便考虑;另外,对于闯红灯行为,不能只整治、不宣传不培训,应多措并举。
  最严处罚和城市文明之间,并非想象中的正比关系,并非处罚越严城市越文明。相反,相关工作不到位,还会出现反比现象——处罚越严,市民越反感,越养不成文明习惯,城市文明指数越低。深圳最严处罚没有“罚”出城市文明,不仅值得管理者深思,也值得广大市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