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杨适

2013-06-08 作者: 李 静 陈栋林 来源: 大众日报
    □ 李 静 陈栋林
  两宋时期,齐鲁大地涌现了很多作家。但不少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人物及其作品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如今鲜有人提及。杨适就是这样一位。
  杨适,字时可,棣州(今山东惠民)人,生活于两宋之际。他自幼聪颖机敏、勤奋好学,18岁考中进士。但是,北宋后期官场的腐败令他十分厌恶和失望,于是屡屡拒绝了朝廷的任用。
  他早年拜“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为师,潜心向其学习诗词创作。陈师道曾师从曾巩,又得苏轼多年教诲与提携,是江西诗派的重要作家;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虽贫寒至死亦不失高节。作为陈的入门弟子,杨适的为人处世与作品风格均深受其影响。
  杨适愤世嫉俗,品行高洁而孤傲。这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窥见一斑。“冷冷疏疏雪里春,不轻吹笛付伶伦。出墙幽独窥邻女,临水横斜览镜人。”通过诗人的笔触,我们仿佛看到:在残雪未融的早春,诗人操起短笛想吹一支曲子却又作罢,因为他觉得这世上没有知音可以听懂自己的心声;在依然料峭的春风里,院子里的寒梅探出墙头,一位女子在疏影横斜的梅花旁临水而立、顾影自怜。杨适在另一首咏梅诗里还写道:“初无汲汲争春意,自是群花不肯开。”依然蕴含着与世无争的孤绝之美。
  但杨适并非不苟言笑的老夫子。有一次,杨适造访好友钱次公。钱次公送给他墨四丸,笔五枝。杨适得寸进尺说:“光有墨和笔不行,还得有砚啊!”钱次公趁机向他索诗:“那有什么难的,你送我一首诗,我就送你一方砚。”杨适听罢,信口作一首打油诗相赠:“尖头奴有五兄弟,十八公生四客卿。过我书斋无一事,似应终日待陶泓。”毛笔戏称为“尖头奴”,杨适将先前获赠的五枝笔比喻成五个尖头兄弟;因为那时制墨多用松木所烧的烟灰作原料,所以第二句先是把“松”字拆开说成是“十八公”,又将四个墨丸比喻成十八公所生的四客卿。所谓陶泓即是指陶制的砚。后两句是说:那些尖头奴和客卿到我书斋里来没别的事,整天就眼巴巴地等待砚呢。杨适之幽默诙谐可见一斑。
  宋徽宗宣和年间,北宋王朝面临金人南侵,情势岌岌可危。此时的杨适应召出仕任尚书比部员外郎,掌核算赋敛、俸禄、军资、屯收等事务。他坚决主张抗金,反对议和投降,所以所交好友也均是主战派。其中,与曾官至户部侍郎的抗金名臣向子諲(字伯恭)最为交好。
  绍兴七八年间(1137-1138),向子諲由江东转运使徙任两浙路转运使,杨适特设宴为他饯行。当时,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已经10年,高宗无意恢复中原。包括向子諲在内的许多主战人物都遭到高宗和秦桧的竭力打压。与好友相别,杨适感时伤怀,特作词相赠。这便有了著名的《南柯子·送淮漕向伯恭》:“怨草迷南浦,愁花傍短亭。有情歌酒莫催行。看取无情花草也关情。旧日临岐曲,而今忍泪听。淮山何在暮云凝。待倩春风吹梦过江城。”抒发了真切的惜别之情与故土难回的无奈。后世对这首词的评价颇高,甚至有诸多名家效仿和化用。如汤显祖在其“临川四梦”之一的《南柯记》,其中的“有情歌酒莫教停”、“看取无情虫蚁也关情”和“为问东风吹梦几时醒”三句,均化用了杨适《南柯子》中的句子。
  在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出仕的杨适奉公廉洁、勤于政务。但是,因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奸臣秦桧当道,朝廷对于主战派无情打压,面对如此局面,杨适深感回天无力。最后,他空怀家国之恨,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