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山东新闻 县域

乔炜:16年点滴爱心计划,从1元钱起步

2013-03-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乔炜(右二)与同学们交流实施“点滴爱心计划”的体会。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杨秀萍 孟昭福 李延磊  
  ◆阅读提示: 一天一元,16年能攒多少?这些钱能做些什么?聊城四中教师乔炜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资助了22名贫困学生。“每天捐出1元钱,塞到妻子折叠的纸钱夹里,积攒起来资助贫困学生。”16年,乔炜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点滴爱心,温暖着别人。
  
  3月3日,我们与乔炜有了一番对话。
  记者:您把自己的慈善行动称为“点滴爱心计划”,从1996年开始实施,当时的初衷是什么?
  乔炜:我小的时候,家里十分贫困,兄妹一共七个,父母常常为我们的学费一元钱、一元钱地东拼西借。1990年我大学毕业从教后,每当看到有学生由于交不起几十元的学费而面临辍学时,总会很难过。记得有一次跟朋友吃饭,席间有人提到,潍坊某商校学生为患病同学每天捐助一分钱,让我感触很深。我不吸烟,酒量也不行,每天都能比朋友少花一点钱,于是我当时就表态把省下的钱捐给贫困学生。我的想法很简单,每天如果拿出一元钱,一年就能积攒365元,那么就能救助一名或两名贫困生。
  记者:这么多年来,您救助的学生有没有印象很深的?
  乔炜:我所帮助过的好几个贫困学生,我没和他们见过面,都是通过学校转交的,我不是结对子,不想让他们对我有感恩之心。也有几位学生印象很深。
  2002年,我在聊城第一职业中专执教时,一名同学因丢了一辆自行车而闷闷不乐,后来干脆旷课。我就找他了解情况。原来,他的父亲不久前出车祸去世,这辆自行车是父亲为他上学方便给他买的,是父亲给他留下的念想;如果再买一辆,家里拿不出钱来,他自己也心存愧疚。我听说后,心情非常沉重,就带他去买自行车。对他说:“新的也好,旧的也好,只要你看着像你父亲留给你的车,花多少钱老师都给你买!”他左看右看,选中了一辆,我就毫不犹豫地掏出370元买下了。我记得很清楚,他当时一直在流泪。
  我资助过一个9岁的小女孩,小女孩的爸爸去服刑,妈妈远走他乡,她只能跟着八旬的奶奶相依为命,多次面临辍学。她学习很刻苦,还担任班干部,放学回家后洗衣、做饭,但是学习从不落下。了解这些情况后,我就给她送去370元钱和一些衣物。她家里虽然很破旧,但收拾得很整洁。从这个小女孩身上,我看到了在逆境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受到感染。
  记者:每天从工资中“挤”出一元钱帮助贫困生,坚持这么多年,你的真实感受是什么?
  乔炜:刚开始我的工资不高,365元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那时确实是每天“挤”出一元钱来。近年来,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我捐的钱也不断增加。现在我每年捐出的爱心款不下1000元,我这16年总共捐助的钱大约接近2万元吧。人生短短几十年,基本的生活保障我们都不成问题。钱多少算多?官多大算大?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经常帮助别人,感觉很好,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没有这几百元,孩子也许就辍学了,有了这几百元,也许孩子就能坚持读书,能改变孩子的命运,不比抽烟喝酒有意义多了?在我的影响下,一位80多岁的老教师,也每年拿出1000元来资助贫困生,他不图名,不接受任何采访。
  我和爱人在聊城市卫生局登记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眼角膜、遗体等。在我们百年后,我们的器官,如果在别人身上发挥作用,地下的我们和我们的亲人朋友会感到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