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两会特刊

济宁:科学“转调”积蓄争先进位正能量

2013-01-25 作者: 张文倩 刘芝杰 孟一 来源: 大众日报
  △浩珂矿业与世界500强德国巴斯夫联手打造的浩珂重型格栅生产基地项目
  △世界首台吨位最大、工艺最为先进的150MN铝挤压机在邹城兖矿轻合金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玉柴发动机生产线
  △济宁启动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活动,图为医护人员为农民查体服务
  △山推最大马力推土机亮相上海宝马展
  □张文倩 刘芝杰 孟一
    
  充满挑战和机遇的2012年悄然而去。这一年,济宁正处于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年初召开的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新一届领导班子运筹帷幄,谋划未来,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确保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当淮海经济区排头兵,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
  如今,令人憧憬的美好蓝图,正在越走越宽广的转型之路上徐徐展开,化为具有经济亮度、创新精度、民生温度的现实模样。2012年,济宁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3210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450家,四大千亿级产业规模实力不断增强,拉动工业增加值增幅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实现销售收入540亿元、增长4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比重提高到20.6%;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50亿元、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
  这一组简单的数字,是济宁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递交的年度答卷;这一段简短的叙述,凝聚着济宁市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争先进位的“精气神”。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济宁市委、市政府各项政策的“落实年、突破年”。济宁把握“稳定增势、提速转型、争先进位”工作基调,坚定不移地将工业作为做强实体经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抓手,以大项目集聚争先进位新势能,助推县域经济起跳腾飞,打响新一轮凝心聚力、科学务实、奋力突破的“转调”攻坚战。
工业经济“龙头”高昂
  1月9日,在济宁市“两会”闭幕之际,微山湖畔润峰集团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喜讯传来。在去年全球光伏产业普遍遭遇“寒冬”的形势下,润峰集团突出重围的发展态势,格外引人注目。
  润峰唱响逆市上扬“好声音”,只是济宁市坚定自觉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缩影。2012年,济宁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着力突破工业经济,集中攻坚大项目,实施“千百亿企业工程”收获硕果:太阳纸业、华勤集团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翔宇化纤、荣信化工突破100亿元,“工业航母”牵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十分可喜。
  “解决产业结构偏重、煤炭占比偏高的问题,唯一的出路是通过做大做强非煤工业产业,来改善工业结构,壮大工业实力。”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对转型路径思路十分清晰。
  于是,济宁紧扣战略转型做文章,坚持走高端高质高效之路,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集中培植装备制造、能源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传统产业“老树抽出新枝芽”;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集中突破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五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以工业振兴支撑全市跨越,济宁市以加速优势主导产业崛起,培育更多实力雄厚、后劲充足的“工业航母”为突破口,制定出台扶持千百亿工业企业发展政策,推进千户企业改造提升、利税过千万元企业信息化改造、骨干企业创百亿“三大工程”。去年实施了100个重大技改项目,完成投资560亿元、增长26%。
  为做大做强工业“蛋糕”,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今年济宁着力实施“1351”十大产业百千亿培植工程,重点培育机械、化工、煤炭、食品医药、新能源、纺织服装、造纸、冶金建材、电力、新信息十大产业,计划到2015年,新信息产业过100亿元,十大产业总体突破万亿元。
  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济宁确定在每个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一两家龙头企业,建立起市级领导帮扶制度,对重点产业集群,一条产业链建立一个市级领导牵头的帮扶班子,成立一个由龙头企业牵头的行业协会,制定一套量身定做的扶持方案。同时,启动中小企业“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大刀阔斧地助推民营经济提档升级。
大项目见证转型强劲脉动
  去年12月15日,华勤集团总投资超过300亿元的意大利工业城项目建设正式启动,将依托与意大利倍耐力集团的良好合作,围绕高级合成橡胶与工程塑料及汽车配件两大方向,打造特色型、效益型、生态型、创新型的现代化、国际化工业园区。首期引进总投资80亿元的特种钢丝绳和高档工程轮胎项目同时开工建设。
  同意大利工业城一样的“亿元级”项目, 去年济宁市新开工328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53个,每个县市区都有3个以上过10亿元的大项目,这些项目在“争先进位”中功不可没。
  “大项目建设要着力‘招大’、‘引强’、‘选优’,学习借鉴兖矿、华勤等企业的成功经验,加大以商招商力度,紧抓落户项目的延伸招商,形成‘一点突破,多点对接’、‘引来一个,带动一串’的倍增效应。”济宁市市长梅永红说。
  去年,济宁把突破大项目作为跨越发展的核心之举,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屡屡挥出大手笔,全年到位市外国内资金671亿元、增长42%。对看准的项目,济宁主动靠上、贴上、粘上,力求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大项目、好项目牵动结构调整的效应逐渐显现。
  大项目建设已成为一个新的发展风向标,见证济宁新一轮发展的强劲脉动。今年,济宁市坚持以产业大项目带动工业突破,集中抓好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和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招商,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联姻”,年内每个县市区至少新上20个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个过10亿元工业项目。在项目推进上,坚持重大项目一季度一集中开工不变,市级领导包保联系重大项目责任制不变,市县领导骨干招引10亿元以上大项目要求不变。
  巢暖引得凤凰栖。济宁市建立领导包保、分类管理、部门联系推进制度,杜绝设障碍、下绊子,大项目建设“绿色通道”的开辟吹来清新之风,为项目快速投产达效提供了强力支撑。
  大项目能不能引得来、落得下,关键取决于园区的功能和承载力。今年济宁将以培育产业集群为方向,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以大企业为龙头、主导产品为核心,带动一批功能互补、配套协作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形成特色突出、层级分明的产业集群,14个省级园区计划年内12个突破百亿级、2个达到500亿级。
县域经济奋力起跳
  县域强则济宁强,激活县域经济“一池春水”,被视为济宁走活转型棋局的关键棋子。去年,济宁市启动“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12个县市区固定资产投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全部实现翻番,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过10亿元、半数超过20亿元。
  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市级层面“全省争先进、区域当排头”,县市区“强县进位、弱县赶超”,均成效明显。济宁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绝对量继续保持在全省第5位,增幅由前年的第12位上升到第5位;市中区、曲阜、鱼台、金乡和梁山5个县市区财政收入在全省实现了位次前移,县域经济挺起了发展脊梁,呈现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为给县域经济快速起跳腾飞“撑腰”,去年市里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仅市财政新增一般转移支付就达到2.5亿元,再加上返还的4000多万元,接近3亿元,这样的支持力度在全省尚属空前。同时,加大产业布局、对口帮扶、人才培训等扶持力度,落实帮扶资金4.7亿元、项目184个,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2个百分点。
  “县域经济倍增计划”启动以来,济宁县域发展进入高增速的上升通道,预计全年县域生产总值可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增幅将达到25%左右,“县域倍增”已成为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活力所在、希望所在。
  在今年“两会”上,济宁继续吹响了纵深推进“县域经济倍增计划”的冲锋号:要求各县市区拿出争先进位的“精气神”,以激发内生动力为突破口,鼓励强县持续领跑,支持弱县努力赶超,推进县域均衡协调发展。
  “县域倍增”实践风生水起,杜绝低层次、粗放式铺摊子,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特色之路成为共识。今年,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推进县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集群化发展提上了重要日程,计划年内各县市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个。同时,夯实镇域经济基础,加快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力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亿元乡镇达36个。
民生保障从“有”到“优”
  2012年济宁大力提升民生福祉,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家庭困难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受惠学生多达13.8万人,建立了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零起付线”救助机制,推行了“先看病后付费”就诊模式,启动了民生保障“十大”体系建设……从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救助等方面切实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去年全年,济宁民生支出20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56%,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而在2013年的“两会”上,济宁又一次把民生工作抬高至前所未有的层级,首次提出“学有优教”、“劳有多得”、“老有善养”、“病有良医”和“住有宜居”的新构想,“优”、“多”、“善”、“良”、“宜”几个“字”的强势上位,标志着济宁新一年民生保障已不单单满足“有”,而是力求“优”。2013年,济宁计划以增进百姓福祉为落脚点,从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科技事业、文化事业、体育事业、社区建设等方面入手,让各项事业更有针对性地服务百姓民生。
  其实,今年济宁所确定力求“优”的发展任务和目标,不只表现在民生福祉上,从“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为引擎、加快推进经济战略转型”、到“以提高综合产出效益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再到“以激发内生动力为突破口,促进县域经济跨越赶超”等等,充分说明了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济宁人对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已不再满足于“有”,而是力求更“好”,彰显了新一年内政府不满足“有”、力求“优”干事创业的新思维,彰显了济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心情,彰显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执政之诺。
  ——在总体要求上提出了“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握‘稳定增势、提速转型、争先进位’工作基调”;在“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扶持发展中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主题主线十分清晰、明确。
  ——在生态建设上提出“以生态环境治理为重点,努力建设‘美丽济宁’”,“努力打造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美好家园”。
  ——在文化建设上提出“以构筑文化高地为目标,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办好市民大舞台、百姓大舞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
  好风凭借力,高歌向未来。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鼓点催人奋进,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实践有声有色,济宁正以焕然一新的发展态势,迈向提质转型的快车道,开启转型发展、争先进位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