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从依赖“一把手工程”到依靠一项广覆盖、更透明的制度

“指数化”让民生救助更阳光

2012-12-31 作者: 袁 涛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袁 涛

  ◆背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当前,城市医保、新农合、新农保解决了绝大多数群众的养老、就医问题,而那些因病、因残陷入困境的群众,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如果没有那场车祸以及后来的病痛,王新春一家本不需要救助。突变和大病改变了他的生活,他的家庭在2012年成为济南市的低保户。现在,他家每个月能领440元低保金。
  低保金是以户为单位发放的,看的是一个家庭的收入情况。凡是亲身到王新春家看过的,都认为这个低保金确实得给。
  在农村,房子的孬好很直观地显示着一户人家的生活状况。在济南市历城区柳埠镇东坡村,王新春家的房子和邻居家两三层的新建住宅是如此不搭调。四间老屋,山墙是石头垒的,抬头看房顶是檩子,低头看地是硬硬的泥地。12月24日,济南迎来了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天气预报说最低温零下14度。虽然烧着炉子取暖,但王新春家里,墙上的温度计红线才刚过零度。
  背后垫着枕头,腿上盖着棉被,王新春就这样靠在床头上。两年前,他还是家里的“顶梁柱”。如今,这位46岁的中年汉子面颊消瘦、脸色焦黄,车祸,腰椎间盘突出,强直性脊柱炎,接二连三的重大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生存状态及这个家庭的正常运转,现在他只能常年卧病在床。
  让王新春感到欣慰的是,区里很快找到了他,为他申请了低保。从申请到低保金发下来,总共用了三个月时间,中间经历了村里公示、主管部门实地审查等多道程序。
  王新春一家能如此顺利地领到低保金,是因为历城区有一套整合了民政、劳动保障、教育、卫生、残联等20个部门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这个体系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区2.2万困难户4.74万名困难群众。其数据库还会根据群众的实际情况生成贫困指数和需救助指数,并加以排名,据此判断“帮助谁、怎么帮”。“王新春一家排名靠前,这套系统自动提示需要救助。”历城区阳光民生救助服务中心主任李蓉芳说。
  阳光民生救助体系是历城区2009年4月首创的。“原有救助模式,区里分管领导各管一摊,每个部门也都有自己的职责,存在人情救助、重复救助、多头救助、虚假救助等问题,也处理了一些人。但解决存在的问题,只能由区委书记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单位,作为‘一把手工程’推进。”历城区区委书记李胜利回想当时面临的困境时说。
  许多改革都是这样开始的。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历城区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既没有把部门权力缩小,也没有把部门资金拿走,却一举解决了民生救助“钱给谁、如何给”的难题,较好地解决了群众期盼救助公开公平公正的问题。
  现在,历城区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覆盖了阳光助学、就业援助、医疗救助、养老服务、民生安居、应急救助等六个领域,并在济南全市推广,17万名困难群众纳入了全市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
  在这个体系下,每月440元的低保金只是王新春一家获得救助的一部分,阳光照亮了这个家庭:区里为王新春购买了大病补充医疗商业保险;上大学的女儿2012年有5000元助学金;上高中的儿子2012年获得了1000元助学金……
  民生救助给王新春一家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虽然家里的家具、家电不像样,但墙上贴满了女儿、儿子获得的各种优秀生、优秀宿舍长等奖状。“两个孩子是全家的希望。”王新春说。

  ◆记者手记:从依赖“一把手工程”到依靠一项广覆盖、更透明的制度,阳光民生救助体系为其他领域改革的推进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改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需要更多开创性,需要不畏手畏脚,需要突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这样改革才能更好进行下去,才能有更多百姓分享到改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