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公共文化

既是生活中相互照料的老伴儿,更是玩文艺的“战友”、校园里的“同窗”——

银发夫妻档的“文艺范儿”

2012-12-21 作者: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桑 蕊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本报通讯员 桑 蕊

  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如今在宁阳县老年大学,多才多艺的银发“夫妻档”愈发抢眼,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相互照料的老伴儿,更成了玩文艺的“战友”、校园里的“同窗”,成了活跃在宁阳“文艺界”一道靓丽风景线。
水墨情缘——
“夫妻画家”合伙办画展

  “这个地方前面树的颜色应该加重,后面加点淡色的小树,这样才有层次感。”近日,当记者来到吴承铎、刘冰茹夫妇的书画作品展现场时,他们正对一幅《春到山下》的山水画讨论着。前不久,夫妻俩的书画作品演讨会和画展刚刚在县城成功举办。
  吴承铎夫妇今年都70岁,两人以前是教师,没受过专业训练,却都怀着一个画家梦。2002年夫妇俩退休后参加了宁阳老年大学的国画班,天生的悟性再加上后天的勤奋,几年间夫妻俩的作画水平一跃居上,得到许多名家的认可和赞许。
  “心态好,爱读书,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心中自然有画。”吴承铎跟老伴每年都会去旅游,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气势磅礴的九华山都是他们心中画的“取景地”。热爱山水,热爱生活,让他们的画作充满着韵律和灵动。
  “三尺阳台画万里江山!”吴成铎指着自己的“工作室”笑着对记者说,他把书房让给妻子,自己则在阳台上搭个门板,做成了“工作室”。吴成铎说,他们还会继续去上课,继续学习提高,“我心目中的那片理想的山水天地还没有达到。”
珠联璧合——
“夫妻教授”携手教大学

  说起老年大学的“夫妻教授”郑昌斌和赵庆兰,每个学生都对这对“夫妻档”赞不绝口。“郑老师上课很认真,手把手地教”、“有时候她给他拿杯子,有时候他给她提包,搭档得挺好”……
  郑昌斌今年60岁,年轻时是拉二胡的好手,2010年受老年大学邀请成为了二胡班的老师。而妻子赵庆兰则在2006年就成了老年大学戏剧班的老师,学员们都尊敬地喊他们“郑教授、赵教授”。
  “一曲《采药歌》迷倒了我”,赵庆兰笑着告诉记者,当年她是宁阳剧团里的演员,而郑昌斌是伴奏,两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
  “我在家没事就帮她备课,抄抄谱,她上课的时候还有时需要我伴奏。”郑昌斌笑着说,由于赵庆兰教的是戏剧,教学生的时候需要简短的重复伴奏,郑昌斌就经常去她班里帮忙伴奏,“有时候一段谱一节课得拉50遍。”而郑昌斌班里要是有什么活动,赵庆兰也会去给他们当领唱,两个人珠联璧合,课程教得游刃有余。
  由于学员都是零基础,而且一些老人听力也不好,教他们煞费了一番苦心。“现在他们学得都不错,没事都能露两手了。”郑昌斌开心地告诉记者。
喜结同窗——
“夫妻学员”并肩学文艺

  “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你看这些人都跟疯了似的,全都不想回家了。”在老年大学的豫剧班,班长张莲英跟记者开着玩笑。原来,学校里不仅服务设施齐全,很多学员还都是“夫妻档”,天天一起上学,一起回家。
  58岁的张莲英跟65岁的老伴张延武就是其中的一对。“光我们豫剧班就有5对夫妻,互相也能有个照应,回家还能交流唱唱。”张延武告诉记者,他其实开始时并不想来学豫剧,是老伴张莲英非拉着他来,结果一学感觉还真不错,渐渐喜欢上了豫剧,在学校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张莲英说,孩子也特别支持他们,女儿还专门从南方买了二胡送给她,她现在报着豫剧、二胡和音乐三个班,每天的生活非常充实。
  “夫妻俩又变成同窗,学起来更有动力了。”老年大学的副校长李西秀笑呵呵地给记者介绍说,现在他们学校共有书法、国画、音乐、舞蹈等18个特色班,有学员500多人,其中夫妻学员有近20对。“现在县里一有比赛或演出就来联系我们,我们学校的这些老学生们在宁阳文艺界也玩出了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