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聚焦莫言

高密东北乡土坷垃里走出来的奇才

——杨守森教授点评莫言

日期: 2012-10-12      作者: 逄春阶 杨国胜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杨国胜
  10月11日晚11点,本报记者专访了著名评论家、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守森教授。杨教授长期关注莫言的创作,他说:“听到莫言获奖的消息很高兴。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他能获奖,只不过是哪一年的问题。我表示衷心祝贺。”
  杨守森说,莫言确实是中国新时期文坛出现的奇才、怪才,他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二十岁以前是在高密东北乡的坷垃缝里度过的,骨子里是个农民,在部队生活中接受的大多也是正统文化的熏染,但在作品中,却表现了敏锐的现代文化哲学视角和鲜明的现代派文学风采。
  杨守森说,莫言坚实地立足高密大地,以自己一个农民之子对故乡风土人情、文化神髓得天独厚的深切体验,吸吮着故乡大地的雨露精华,孕育着自己手中的艺术花朵,为了显示与故乡大地的血肉关系,他甚至径直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确有其地“高密东北乡”这样一个真实的地理称谓;他径直将发生于故乡大地的真人真事糅进了自己的伤口之中。也许正因如此,有人将莫言视为普通意义的以开掘地域文化为己任的“寻根”作家,甚至断言莫言骨子里仍是个农民,始终没有摆脱狭隘农民意识的束缚。在我看来,这些见解是有悖于莫言的创作实际的。
  “事实上,莫言虽然立足于高密,但他决没有局限于高密的地理空间:他虽然执着于故乡的土地,但他决没有囿于封闭的农民意识,而是力图以现代文明为尺度,小心翼翼地挑选和改装有关的民俗材料。”杨守森说。
  杨守森认为,莫言对高密大地的艺术再造还表现在,他笔下的神秘色彩,已不再是这片土地上固有的原始形态的、不可理喻的灵物崇拜与民俗信仰了,更不是一种夸张的、拟人之类的普通意义上的表现手法,而是浸透着莫言从宏阔的现代文化视野出发,对人性、人的历史、人的价值以及人生本体之迷的深思与探索。
  作为莫言的好朋友,杨守森说,莫言本人看上去不苟言笑,很内向,细眯的眼睛中透露出孤傲不羁的神态。实际上很豪爽,膀阔腰圆,能喝酒,不过现在不喝了,算得上一条壮实的高密汉子。见过他本人之后,他更会叫人疑虑:他作品中那些奇异多姿的感觉,尤其是那些女性般纤细入微的感觉,果真是出自这样一位壮汉之手吗?
  杨守森最后说,莫言没有辜负红高梁大地的深情。高密应该以莫言而自豪。 
(本报高密10月11日电)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