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济南新闻 民生

临终关怀举步维艰

日期: 2012-03-22      作者: 肖芳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核心提示
  尽管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省城济南尚未出现专业的临终关怀机构。在过去的几年里,一些医院曾尝试设立临终关怀病区,却终因缺乏理解或无法盈利等原因,偃旗息鼓。3月初,上海市卫生局发布消息称,将在17区县设立临终关怀病区。在人口老龄化成为全社会之虞的现实背景下,这一民生新政赢得了一片赞许之声,也引发了人们对临终关怀问题的思考。记者调查发现,济南市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状况不容乐观,临终关怀虽处于起步阶段,却已举步维艰。

  □ 文/图 本报记者 肖芳

停办的临终关怀病房
  记者调查了解到,济南市至今尚无一家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曾有医院尝试建立临终关怀病房,但也已因无法盈利等原因偃旗息鼓。
  1999年,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开设“夕阳红全托老年病房”,成为省内首家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在此后7年内,这间病房先后帮助几十位老人安详、舒心地告别人世,但是,它自己却在2006年因经济原因被迫取消。2004年,时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主任的王志刚,创办临终关怀病房,受经费所限,床位只有9张,到2008年,因王志刚工作调动,临终关怀病房被取消。2009年,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肿瘤科主任李岩申请成立了有30张开放性床位的“宁养病房”,开展临终关怀服务。但令人遗憾的是,5月病房才建成,到12月就改作别用。因为在这6个多月中,病人数量始终没有超过15个,病房使用率远远低于医院不低于85%的标准。
  记者了解到,临终关怀病房之所以无法维持,主要是因为经济紧张。前期治疗已经花费巨大,病人治愈无望后,很多家属不愿再继续“白白花钱”。事实上,进入临终关怀阶段的病人,已无需太多治疗、检查,花费不多,每天费用几十元,医院不仅不盈利,还要拿出资金给予补贴。
  千佛山医院的“宁养病房”停办后,省城济南再未出现严格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机构。事实上,即使在全省范围内,临终关怀机构也屈指可数。最为知名的,是李嘉诚基金会于2011年7月5日在聊城市人民医院设立的宁养院。该院免费为贫困晚期癌症患者建立病历,实行家居与门诊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不实行住院治疗。
临终关怀被简化为“送终”
  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并不能说就没有临终关怀服务。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医院临终关怀病房停办后,缺乏足够医疗支持的老年公寓承担起了临终关怀的职能。发展至今,几乎每家老年公寓都声称自己可以提供临终关怀服务。在济南市天桥区晚晴老年公寓,记者看到,“临终关怀”是其服务项目之一。据公寓负责人张发明介绍,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大多疾病缠身。他们多数会一直住在公寓,直至去世。因此,老年公寓不得不承担起老人的临终关怀职能。
  但是,与普通护理不同,临终关怀是一种专业化服务,重点是临终病人的镇痛治疗和心理辅导。养老公寓的护理人员,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养老公寓所声称的“临终关怀”,实际上就是一条龙式“送终”服务,主要内容是后事料理,如穿换衣服、火化送葬等。对于病人的心理辅导,公寓护理人员要么因认识不够而未作考虑,要么因技能缺乏而力不从心。
  在养老公寓采访时,记者发现,由于身边没有亲人照料,护理人员又无法开展专业辅导,多数老人的精神状态欠佳。吃完饭,他们就躺着,或坐着。即使坐在同一张沙发上,也没有交流。
被误解的临终关怀
  根据济南市民政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全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有100万,占总人口数量的16.4%,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理论上讲,老年人临终关怀存在巨大需求,但为何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
  济南市社会福利院副院长代月凤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公众对临终关怀这一概念存在误解。人们多从字面上去理解临终关怀,认为是将死之人才需要接受的服务,住进临终关怀区便是等死。“实际上临终关怀的目标,是给予生命最后的安慰,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减轻甚至避免临终的痛苦,维持生命最后的尊严。”代月凤表示。
  去年6月,济南市社会福利院开始着手建立临终关怀特护区。为了打消老人顾虑,福利院特意把“临终关怀区”改名为“安宁照顾室”,但是直到现在,这间“安宁照顾室”仍然没有投入使用。“还是有顾虑,濒临死亡的老人本来就非常敏感。我们担心转过去后,影响老人和家属的情绪。”福利院特护部科长苗丽英表示。代月凤认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生命教育和对临终关怀的充分宣传,人们就很难正确认识死亡,也就谈不上接受临终关怀。
  事实上,专业临终关怀的缺失,已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山东省老龄委和济南市老龄办都已将完善老年人临终关怀服务纳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临终关怀专业服务的空白将被填补。

【采访手记】
  行至生命尽头,仍有爱在陪伴。许鞍华导演的电影《桃姐》带来无限感动的同时,也触动了我们最脆弱敏感的神经。老有所养,老有所终,不再是个简单的传统道德问题,而是个需要动员多方力量一起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采写过程中,记者曾多方查阅资料,试图找到我国对于临终关怀在法律层面的规定或政策层面的支持,可惜一无所获。或许是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临终关怀尚未被列入国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也缺乏规范性文件,各地更无具体的实施细则。民间组织提供临终关怀的个体化尝试,也是处处碰壁,面临诸多困难,亟需完善。
  中国是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国家,老人医疗照护和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必然不小。但是,在医院临终关怀病房纷纷停办、养老公寓又缺乏专业水准的形势下,没有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政策层面的实际支持,临终关怀发展不易。
  生老病死,人间法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如何让生命的尽头洒满阳光,让每个人在离去的时候有尊严、不狼藉,却是一片人力可为的广阔天地。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