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收藏鉴赏

没有泡沫的市场是“死水一潭”

——对话年轻的青铜器收藏者周倜

日期: 2012-01-06      作者: 王红军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青铜器绳纹扁壶。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一位1978年出生的年轻人,不仅有着多年的收藏鉴赏经历,而且担任着中国青铜研究会理事,盛世收藏网、盛世青铜网等8家收藏网站青铜器版版主。他,就是周倜。
  1月2日,本报记者与这位年轻的收藏者进行了对话。周倜在省化工研究院工作,2004年单位举办职工书画展时,受著名的青铜器收藏鉴定家张颂斌的影响,开始拜师学习青铜器鉴赏知识。
  “最初,就是个认字的过程,生僻字太多,簋、簠、盨、甗这些字从来都没见过,所以字典不离手,逐渐对青铜器有了一些认识。”不过,一直到2006年,周倜才开始系统学习。“我的业余爱好本来很广泛,但是自从接触了青铜器,其他爱好基本全部放弃了,真是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状态,业余时间全部放在了对青铜器的鉴赏研究上。”
网络将成古董交易的主流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什么时间开始当“青铜器版主”?
  周倜(以下简称周):2008年,我的鉴赏水平逐步得到了很多藏家的认可,在一些收藏网站开始担任版主,现在是盛世收藏等8家收藏网站的青铜器版版主。有几个网站的青铜艺术版非常专业,很多网友都是个中翘楚,国内赫赫有名的学者、大藏家、大鉴赏家都是这个网站的网友,我也结识了很多高水平藏家、鉴赏家、学者、古董商,所以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记:鉴赏收藏是一个需要诚信的行业,网络在这方面好像有着天然的缺陷,你怎么看网络上的鉴赏收藏?
  周:这并不准确。其实,网络对于器物的鉴赏并不见得就有先天不足的缺陷。只要把所藏器物的图片包括细节拍得足够清晰,不偏色、不失真就可以很明显的鉴定出真假,而且足够大、足够清晰的照片还可以放大,会更加清晰。
  网络鉴赏的优点是可以集思广益,越是鉴定有难度的藏品,藏友们讨论的气氛越好,大家开诚布公地讨论、争论,各抒己见,这是其他交流方式无法做到的。但是网友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所以网站版主的水平很关键,收藏网站很多,而且鱼龙混杂,从长远来看,越专业、越敢于说真话的网站人气越旺。
  记:你有没有遇到过有问题的藏品?
  周:在做版主时,如果我发现了有问题的藏品,都会直言不讳地回帖说明。为此,我专门发了一个帖子,把在网站上发现的有代表性的假货集中发在里面,很短时间内就有了十几万的点击量。为此,我还接到过一些恐吓电话和短信,因为毁了制假卖假者的财路。当然,藏品最好还是能上手看。网络最大的优势是缩短了地域的差距,加快了交流的速度。
  网络交易的方式非常灵活,有网络拍卖,有直接成交,有网站提供担保中介,所以目前网络上藏品的交易量很大,未来的古董交易方式,网络将成为主流。即使不在网络上交易,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信息,这是网络无可比拟的优势。
电视鉴宝节目权当娱乐
  记:现在,很多收藏者热衷于电视台的鉴宝节目,对于电视鉴宝怎么看?
  周:电视鉴宝和专家鉴定,达到了过热的程度。我也作为持宝人参加过电视台的鉴宝节目。我觉得首先应该认识清楚,这是电视台在做节目。说实话,电视节目的鉴宝真品率还是很高的,因为在节目现场出现的藏品都是经过海选的,但电视鉴宝也出现了一些鉴定失误的问题,节目中也会有暗箱操作。最简单的一点,有多少藏品是按照电视鉴宝节目的专家估价成交的?总体来说,就权当娱乐吧。
  记:在过去的2011年,文物鉴定成为热门话题,你怎么看?
  周:鉴定,有一个比较怪的现象,总是在比“我玩了多少年了”。其实,我接触的大藏家、大鉴赏家,大多年富力强。只要找到鉴定真伪的规律,未必非得“玩了多少年”才有真伪鉴别的本领。比如鉴定青铜器,不仅仅要看皮壳锈色,还要研究范铸法,中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大多是范铸法铸造的,但并不是有范线就是范铸法,所以还要研究其结构。现在高仿青铜器的皮壳做的比较好,“移植锈、插帮车、包皮货”打了很多人的眼,这部分上当的收藏者只是盯着红斑绿锈孔雀蓝而不懂青铜器的铸造和结构,难免吃亏上当。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很多收藏者不相信自己买的器物是赝品,于是拿着一件器物到处找人鉴定,你说假他不相信,非得找一个人说真,他的器物不是真的,是被“看真”的。其实,你收藏的器物不用找专家鉴别,你拿给那些古玩商,如果他们争相问价想收入囊中,这件器物的真品率就是很高的。
  记:从收藏者来说,他们选择什么鉴定方式比较权威?
  周:目前专家鉴定的问题太多。很多藏友只信任文博界的专家,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有些大师级的人物在鉴定中出了很多笑话,一世英名就栽在“专家鉴定”这浑水上了。很多文博界的专家是搞学术、搞理论的,对着一件出土文物讲文化、讲历史口若悬河,但是对于如何造假的却未必知道。现在,造假技术日新月异,以前的青铜器鉴定经验,看范线、看垫片,看压手感,但这在现在的造假者看来是很容易做到的,总抱着以前的经验势必闹出笑话。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专家不如行家”,所以鉴定要找会鉴定的专家。
  青铜器的鉴别,其实真与假之间是很简单的,真就是真,假就是假,造假者总会有破绽。目前来看,随着造假水平的提高,科学系统的鉴定方法并未建立,比如碳十四、热释光、金相分析等高科技手段在古董鉴定上总有其局限性,主要还是靠眼力。
拍卖市场确实有“泡沫”
  记:我曾看到过一组数据,说中国的收藏队伍已经过亿,山东的收藏队伍也不小,你认为现在的收藏热存在什么问题?
  周:现在的“全民收藏热”,我觉得是一件好事,古人创造的灿烂物质文明通过收藏者能延续传承,藏品的交易能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个人能通过收藏学到知识陶冶情操,藏品可以增值保值,所以是一件好事。但我个人认为,古董收藏的门槛很高,没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贸然步入收藏就会“打眼”、“吃药”,所以首先要提高鉴赏水平,不要心存幻想。
  收藏、鉴赏是实践活动,仅看几本书按图索骥,想一夜就能收藏到“国宝”,这是不现实也不切实际的。很多收藏者倾尽所有甚至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却收藏了一屋子的藏品,而且都是“国宝重器”,这种人我们称之为“国宝帮”。这样的人全国各地都有,但很可悲。我承认民间收藏不乏精品,但是哪里来的这么多“国宝重器”都集中在一人之手?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说,“全民收藏热”,其实热的很大一部分是盯着经济价值,这样的心态最容易吃亏上当。虽然艺术品市场相对坚挺,但还是有波动的,也遵循市场规律。因此,把收藏作为一种爱好,真正的去喜欢去热爱,就不会患得患失。
  记:2011年秋拍成交额达到380亿元,你觉的这个市场真有那么大吗?现在,有关拍卖的新闻几乎天天都有,而且单品成交过亿也屡见不鲜,这里面是否隐藏着泡沫?
  周:不可否认,拍卖市场有泡沫,没有泡沫的市场就是死水一潭。对于真正的古董精品,它的艺术性、不可再生性总归是要有价值体现的。但是有些拍卖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字画,突然冒出来一批从来没听说过的现代书画家,一张字画就要几十万几百万,这肯定是泡沫。
  拍卖会有其运作方式,确实有一些“猫腻”。其他艺术品交流我不好评价,青铜器因为政策原因不能进入拍卖市场,但是中国古代铜镜这几年在热拍。嘉德、保利等大拍卖公司都有中国古代铜镜的拍卖专场。从这个拍卖市场来看,它还有一个需要期待的成熟期。单凭一厢情愿的炒作而不是着眼于整个收藏群体的壮大,整个市场是无法达到预期繁荣的。
  (周倜,男,1978年出生,在山东省化工研究院工作。现为中国青铜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古玩商会理事、铜器组负责人,盛世收藏网、盛世青铜网、山东收藏网等8家收藏网站“青铜器版”版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