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国际新闻

2011年退市股本总额远超首发资金总量

中国在美上市企业出现退市潮

日期: 2012-01-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美国市场是中国民企公司的上市乐土,但越来越多的质疑与诉讼证明,把国内的游戏规则搬到美国行不通。中国公司必须直面从审计到业绩变脸诉讼等一系列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在美上市并非花团锦簇,荣耀之后是较高的审计成本,是对信用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这些质疑与诉讼让国内一味圈钱的公司学到:信用是有市场溢价的,胡乱圈钱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业绩大变脸是要被追踪审计报告的。
——知名财经评论家叶檀

  本报综合消息 对中国赴美上市公司来说,2011年看起来流年不利。美国投行罗仕证券的最新统计显示,不包括被摘牌企业,去年以来,在美已经或正在通过私有化退市的中国企业股本总额就达78亿美元。而去年以来中国企业在美国首次公开发行(IPO)金额总计才22亿美元。
  2011年从美国证交所退市的中国企业的市值总额,超过了中国企业通过在美首次公开发行(IPO)筹集的资金总额,这是一个鲜明的迹象,表明欺诈指控和增长放缓已导致许多外国投资者看空中国企业。
  罗仕证券编制的数据显示,2011年由企业管理层、战略买家和私人股本集团收归私有的中国企业的股本总值达到35亿美元。还有价值43亿美元的潜在交易仍在进行之中。而根据罗仕证券的数据,2010年几乎没有此类交易得到完成。
  相比之下,根据金融数据提供商Dealogic和汤森路透的数据,中国企业在美IPO仅筹资22亿美元,约为2010年总额的半数。去年第四季度没有中国企业上市。根据Dealogic的数据,2011年各国企业在美国证交所IPO筹资总额达到419亿美元,低于2010年的445亿美元。
  去年,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股价大跌,人们担忧中国的增长可能放缓,同时一些在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遭遇欺诈指控。
  据参与相关交易的银行家们介绍,对某些管理团队和私人股本集团来说,股价下跌带来了收购企业股权、以谋求最终再度上市的机遇,以后的上市地点可能在香港或中国内地——在这些地方,中国企业得到的估值水平一般高于美国。
  “这些企业的董事长或创始人看到自己的上市工具(在美国)缩水70%-80%,他们不禁要问,‘我为什么还要保持上市?’”一名银行家表示。“保持上市的成本与效益不相称。”
  除了这些买断股权的交易外,还有几家中国企业因为违反监管规则(如未能提交财务报表)而被美国证交所摘牌。
●深读 退市潮带来的启示
  虽然十年来已有近300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其中不乏百度、新浪这样的明星公司,但如今,赴美上市中国企业出现退市潮。这其中有几个主要原因。
  其一,已上市公司股价估值过低。去年以来,纳斯达克市场已经对40多家中概股公司发出退市警告,因为其股价长期低于1美元。股价过低意味着这些企业在美国市场通过增发或股权质押等手段再融资的难度加大,也对企业信誉产生不利影响。
  其二,合规成本太高。美国市场门槛低但监管严,上市公司每年需支付的律师、会计师等费用往往达百万美元。在成本高收益低的情况下,选择退市成为自然选择。
  其三,去年中国概念股发生的震荡使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整体环境变差。并且,长期来看,美国投资者对多数中国企业也缺乏了解,机构研究覆盖率较低,企业和美国投资人沟通不顺畅。盛大首席执行官陈天桥就曾说,华尔街不懂盛大。
  其四,一些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遭遇欺诈指控,被要求退市。
  虽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潮暂时消退,但借此积累的经验和教训对后来者可谓无价之宝。比如,企业应如何算清在美“上市”的成本账,特别是上市后的合规运营成本?又比如,中国企业应如何根据自身及资本市场的特点选择适宜上市地点?
  这方面,今后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显然将站在更高的起点。起码,业界已经被普及了这样的常识:美国市场更青睐TMT类(科技、媒体、通信)企业,尤其是具有与美国知名公司某种可比性、容易吸引投资者眼球的企业。对于不易被国外投资者理解的中国企业,如果硬要选择在美国上市,则会面临更高风险。
  其次,那些本身财务作假、财务透明度不够的企业,如果打算登陆美国股市,你必须得遵守相关规定,改进自身不足。
  美国资本市场效率高、资金多,其纳斯达克市场对上市企业没有盈利要求,上市流程也更快捷,这些优势决定了美国依然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特别是优质中国企业的上市目的地。相信在汲取教训、冷静头脑、调整策略之后,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之路或将更加稳健。
            (综合新华社等)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