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社会文化

峄城农家书屋重“实用”

◆成乡村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提前5年实现“全覆盖”

日期: 2011-12-09      作者: 本报记者 岳增群  本报通讯员 张大东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峄城区阴平镇一农家书屋里,村民在读书。
  □ 本报记者 岳增群 
    本报通讯员 张大东 

  冬闲时节,记者走进枣庄市峄城区农村一个个农家书屋,看到“农民读书热”景象。
  峄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闫羲和说:截至目前,全区已投资50余万元,建设农家书屋270余处,总藏书量达40余万册,提前5年实现了全区农家书屋“全覆盖”。
社会各界“共建共享”
  记者在榴园镇北孙庄村看到,这里的农家书屋与便民服务大厅连接在一起,村民前来办事时总要在书架前驻足,种养加工、饮食保健类成了热门书籍。村党支部书记王云告诉记者:“将农家书屋建在便民服务大厅里,既方便村民阅读,又方便农民办理,一举两得。”
  峄城区文广新局局长韩玉军说:为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激发农家书屋的生命力,我们不拘泥于单一形式,做到标准统一,形式多样,整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建共享”,枣庄市新华书店、市发改局、市规划局,分别在我们区的峨山镇大鲍村、吴林街道曹庄居、黄庄帮建一处农家书屋。社会各界捐赠图书近2万册,其中丰源煤电公司一次捐赠图书7000余册。目前,全区各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
建农家书屋重在实用
  古邵镇庙西村260户村民,家家种上了大拱棚,户户发起了蔬菜财。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华说:“是农家书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个镇文化站站长王昊说,庙西村的农家书屋虽然面积不大,但内容功能很全,藏书1500多册,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好帮手。张玉华有空就钻进农家书屋查资料,作笔记,发展“秋延迟辣椒—早春土豆—西瓜”等大拱棚种植模式,每亩收益2万多元。在他的带领下,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村民鼓了腰包。
  建设农家书屋,重在实用。峄城区将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与农村科技、法律、卫生知识的普及、培训和文明创建有机结合,与弘扬峄城的乡土文化、历史文化、石榴文化等特色文化结合。广泛开展书画展览、优生优育读书竞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征文等活动,使书屋真正成了精神文明建设有效载体。
书屋人气指数高
  在省级农家书屋底阁镇张庄村的农家书屋里,4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挤满了30多名前来看书学习的群众。农家书屋成了乡村人气最旺的地方之一。村党支部书记张思永说:“自从有了这书屋,村民一下子‘活’起来了,打牌、酗酒的明显减少。”
  “知识富民,文化育人”。农家书屋的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农民朋友的言行举止、生活品位。
  峄城还开展“图书银行”活动,许多农民纷纷把自己家中保存的图书放到农家书屋代管,供他人借阅,存书者“存取方便、能存能取”,使农户家中“冬眠”的图书流转起来。“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无形中扩大了农家书屋的拥有量。
  农家书屋还滋养出一些“文艺农民”。古邵镇大汪村孪生兄弟李贵铮、李贵海先后写成了纪实文学《党员本色》,剧本《天平》、《光棍马福的爱情》等。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