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济宁新闻 时政

“公开”是慈善的底线

——访济宁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张发良

日期: 2011-11-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做慈善公开就好比把各种账目、工作细则甚至是漏洞放在玻璃瓶子里,透明却也易碎,“爱心”和“细致”是做好慈善工作的关键词。
  □见习记者 孟一

  最近一段时间,从郭美美事件到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事件,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慈善公开成为各级慈善机构化解危机的首选应对之策。然而,这能否解决慈善机构存在的问题?在慈善公开的道路上将面临什么困难?慈善事业将走向何方?济宁慈善总会作为全国范围内慈善公开工作的先行者,经历了五年的摸索后,又将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于11月16日对济宁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张发良进行了专访。

  《济宁新闻》:今年可谓慈善事业的“多事之秋”,国内慈善组织遭遇了一连串的信任危机,您是怎么看待这些事件的?济宁的慈善事业有没有因此而受影响?
  张发良:从今年的几次社会事件中可以看出,部分慈善机构的信息公开程度的确比较低。中国的慈善事业要发展,第一步必须要做的,就是对每一个慈善项目公开信息,披露数据。慈善机构作为非政府组织没有权力也没有钱,要想做好慈善靠的就是建立在“公开”基础上的公信力。慈善机构作为社会组织向社会提供的是公共服务,在公共服务领域里,钱不是重要问题,但“花钱”的方式却是大问题,如何使善款使用透明、工作流程清晰便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做慈善公开就好比把各种账目、工作细则甚至是漏洞放在玻璃瓶子里,透明却也易碎,‘爱心’和‘细致’是做好慈善工作的关键词。
  另外,如果把这些慈善机构所暴露出的问题,全部归结到慈善不公开上,这种思维就太狭隘了。内部的管理、制度的规范、团队的素养都会影响到慈善机构的运作。只公开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是远远不够的,老百姓看不懂也不关心数据,他们只是想知道“我们捐的钱去了哪”,而要做到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捐得放心,就需要整个慈善团队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虽然国内慈善事业环境略显动荡,但并没有影响到济宁慈善工作的开展,善款捐赠额每年都有提升,今年也不例外。这与长时间坚持慈善公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社会公信力为济宁慈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济宁新闻》:在五年多的慈善公开历程中,有什么具体经验可供刚刚起步的慈善机构借鉴?
  张发良:首先,不论是慈善公开的开展还是整体工作的推进,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摸索符合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路子前进,不可能一步到位。拿济宁慈善总会来说,从2006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社会监督员制度,2007年起每年举办“慈善公开周”、“慈善开放日”活动,再到网络慈善平台的搭建,完善慈善物资评估体系,为每一个募捐者发放记录有资金流向的监督卡等等。公开内容持续丰富,公开形式不断创新,济宁慈善事业从单纯的数据公开,发展成为连工作运行环节都置于阳光下的全公开体系,不断在问题中汲取教训就是重要原因,每一个细小环节的修正都意味着公开体系健全的一大步。
  比如,在第一个慈善公开周上,监督员胡爱平对救助档案上只盖章不写意见和不注明日期多的做法提出意见,现场工作人员当即接受指正并规范了格式;第三个慈善公开周上,很多到访群众向慈善总会反应了慈善救助比例不合理的问题,认为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多发的现状下,应将善款发放向医疗救助方面倾斜。对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大调研活动,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深入100多个乡镇村(居)和社区调查,及时提交了3000多字的调研报告,在年度救助计划中调整了慈善救助比例,并在全市多家医院设立疾病救助基金。
  再者,“公开”是慈善的底线,做慈善是个良心活。如果说慈善机构、慈善项目借机盈利,它不仅偏离了慈善的性质,也违背了社会公德,受伤害的不仅是整个慈善事业,还会挫伤广大捐赠人的爱心。慈善组织不用真心与爱心做慈善无异于慢性自杀。所以,公开只不过是树立慈善公信力的开始,还有很多具体工作要做。
  《济宁新闻》:未来的慈善之路会是怎样呢?老百姓在奉献爱心时又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张发良: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在短暂的阵痛过后,慈善事业向前发展的大方向不会改变。
  在慈善事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或许还会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出问题本身不可怕,怕的是在其位不谋其职,怕的是出了问题也没人揭露,怕的是公众的慈善热情被个别的负面事件所消磨。为增进民众对慈善事业具体工作的了解和对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信心,目前普遍存在的几个慈善认识误区是有必要解释下的。
  做慈善可以参照运用商业模式,但不是为了攫取利润,这也是国际慈善组织通用的做法,社会救助不能仅仅满足于坐等捐赠上门,别人捐多少就发放多少,我们有义务让慈善资源扩大化,更好地服务于困难群众。慈善组织运用商业模式使救助资源最大化,通过社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日常救助更及时、更到位,很多人认为慈善活动一加入商业元素就变了味,这是对慈善组织的运作方式认识不够明确的一个误区。
  当然,有些企业、组织或个人通过单纯的商业行为来非法募集善款或为企业谋取经济利益的做法是必须予以打击,也必须提醒公众加倍提防的。目前,有很多利欲熏心的商家和居心叵测的不法分子就假借慈善之名搞非法募捐、肆意聚敛钱财,被蒙在鼓里的老百姓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2008年4月由民政部发布的《救灾捐赠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受救灾捐赠款物,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指定社会捐助接收机构、具有救灾宗旨的公益性民间组织实施。市直单位的捐助由市慈善总会负责接收并出具接收手续,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捐赠。再一次提醒广大民众,一定要在捐款、捐物前查验募款方的资质,不要拿自己的爱心填充了不法分子的腰包。
  同时,媒体在日常的报道中也应进行更多正确引导,使公众能够更了解慈善事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曝光慈善事业的“蛀虫”,慈善事业需要更强的舆论监督来去掉内部的顽疾,正如中华慈善总会秘书长刘国林所说,“没有新闻媒体,就没有今天的慈善。”
■相关链接
  8月23日,国家民政部公布《公益慈善捐助信息披露指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慈善组织及政府部门应在捐赠款物拨付后一个月内,向社会披露捐赠款物拨付和使用详细信息。
  9月29日,山东省慈善总会会同全省17市慈善总会制定了《山东省慈善总会系统自律办法》。《办法》规定,开展慈善工作要坚持公益性和公开透明原则,慈善捐赠、善款善物的管理和使用、捐助效果评估等信息通过有效形式公开,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和社会监督。
  11月15日,济宁市慈善总会举办的“慈善公开周”活动进入了第五个年头。通过这项活动,向社会全面公开以财务为核心的资金募集、救助审批等六大类、30多项工作业务内容,把慈善组织的“钱袋子”置于阳光之下,现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评议。社会各界人士可现场查阅市慈善总会财务账目及原始凭证,调阅捐赠救助档案,监督检查市慈善总会工作开展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