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应物象形”再认识

——花鸟画家沈光伟教授谈“谢赫六法”(三)

日期: 2011-09-0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哥俩好》沈光伟(两只猫的处理:一个趋圆,一个趋方)
《秋声秋色》 沈光伟 (叶子与葫芦也存在方圆对比)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述:“昔谢赫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山东艺术学院著名花鸟画家沈光伟教授对谢赫的“六法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日前,记者邀请沈教授做客山东新闻书画院五龙潭书画俱乐部,品茗谈艺,以新的认识逐一解读“谢赫六法”。 
  □文\本报记者 樊磊

  记者:“谢赫六法”第三条讲的是“应物象形”,前两次我们解读了“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今天我们来谈谈谢赫的“应物象形”和您对此独到的见解。
  沈光伟:“应物象形”首先讲的是造型观,解读这个理论是我们对造型的再认识。造型是什么?一般意义来讲,造型是能够把所见物象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来。“应物”这个词,包涵着人对相应的客观事物的应答、应和和适应的态度,对画家而言呢,就是通过物象表达精神,“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也是体现了“应物象形”的造型观。
  大家摹写的物象是相同的,但是“写精神”就各有不同了,这是个人性格和个人的审美所致。东晋僧肇说“法身无象,应物以形”,是说佛无具体形象,但可以化作任何形象,化作任何相应的身躯。
  记者:与“月映万川”的说法有共通之处。
  沈光伟:有那么点意思,同一个月亮映照在不同的河里会有不同的影像。这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但是作为一个当代人,尤其是一个画家,我们应该有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说说“形”。自然界的所有物象都有一个基本的形态,中国人的概念当中,形被很简单地概括为“方圆”,九州方圆嘛,天圆而地方,方圆即宇宙,就是一切。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就是很好的例子。青铜方鼎往往圆足,圆鼎往往方耳。从纹饰看,曲线往方里走,直线拐弯一般都是圆角。中国传统建筑也是如此,方厅多圆柱,就连我们用的筷子也一头圆一头方。
  记者:这是我们东方独特的造型观?
  沈光伟:对。这是由哲学观决定的,中国“尚圆”且喜欢“圆中寓方”。这种文化观和宇宙观决定了中国绘画的造型观。“何为君子兮,形方而知圆”,中国传统行为观也是如此,做事要堂堂正正,内心要圆融,处理问题要“和谐”,这是中国人做人的一种标准。
  用“应物象形”来理解自然界的一切物象,都纳入方圆的整体空间造型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当中,或者往圆中归纳,或者往方中归纳。
  记者:要圆中寓方或方中寓圆地去处理造型。
  沈光伟:这才是中国画的造型观,自然界的一切物象,都要往这里思考,而不是纯粹表达其本来“面目”,所以中国绘画讲“造型感”。
  记者:造型感就是除了造型还有物象之外的东西?
  沈光伟:对,一是物象造型的归纳,哪里方一些,哪里圆一些。再一个是画面实的空间、虚的空间的处理。这也是当代绘画所强调的东西。当代人喜欢造型的明确性,古人表达得更含蓄,认识到这一点,画面造型就有的放矢了。
  记者:这是这个画论对现实创作的实际指导意义?
  沈光伟:是的,所以说,我们认识“应物象形”,第一是对物象的摹写能力——这是基础能力,但是要放到造型里去认识,放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观、宇宙观去认识并加以运用,这就是专业能力了。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