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丰收

纸上博客

悠悠弥河情

  • 日期:20110624
  • 作者:王晓瑜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王晓瑜
  行驶在济青高速稠密的车流里,无论东去还是西来,只要经过弥河桥渡时,心里总情不自禁地咯噔一下,两眼不由自主顺着河道由近至远地无限望去,最后匆匆歪过脖子浏览它的下游……多少年,多少趟,无一例外。看见它干涸和污染,会有连续几天的郁闷;看到它流水清澈、岸柳吐翠就高兴得孩子似的手舞足蹈……
  我的故乡就在青州弥河西岸,与盘龙山隔河相望。远远望去,盘龙山腰间两条青石长龙逶迤盘托其上,山顶有两个龙眼常年积水,灵光闪动。传说这里就是《水浒传》中二龙山聚义的地方。发源于沂蒙山麓的弥河,穿山越岭,坦坦荡荡,玉带般从山脚下流淌出去,与粗犷而雄浑的石河阴阳交汇。登高望,河床宛如少女的腰际,河水犹如母亲的乳汁,那细软的河沙一片片深不见底。河水掠过沙面,留下道道规则的鱼鳞纹,赤脚走在上面,松松软软的,就如幼时踩在母亲柔软的肚皮上。
  在我三岁时,母亲带我去她外祖母家,母亲的外祖母家在河东盘龙山下,弥河水深流急,母亲就让我骑在她的脖子上,趟过了齐腰深的河水。顺着河边,走在高高陡峭的山脊路上,路边直下三丈即是一汪清澈如镜的河面,一棵棵碗口粗的柳树一半泡在水中一半映在水面,走在路上,几乎伸手就可捉到树上的知了。蓝天白云映在水里,趴在母亲背上的我畏惧地朝河里望去,弄不清人是在水下还是在天上。
  早在“大跃进”时就修起了长长的大坝,于是有了一座盘龙湖。但见山影倒映,波光粼粼,荷叶碧绿,野鸭、白鹭翱翔戏水,湖光山色,旖旎秀美。整个湖远远望去又似一架古筝,或缓或促的清风抚弦柔拨;优哉游哉的白鹭蜻蜓点水般抑扬顿挫,时勾时挑,风情万种,弹奏出绝妙的人间旋律。白天一般登场的是那典雅激越的《高山流水》,夕阳西下《渔舟唱晚》就悠然自得地上演了,入夜的朗朗月空下,一定是优美动听的《春江花月夜》把这台风华国乐推向了高潮……
  去年,我去河东看望老姐姐,走在弥河大坝下面,只见城墙般的河坝,宛如母亲那宽大的胸膛和长长的手臂,似乎随时就会拥抱而来。这条非凡的母亲河,具有浓郁的雌性风貌,连它结出来的银瓜都和别处迥然不同。早在清代,弥河银瓜就被朝廷看中,钦定为进贡之物。它圆滚滚的胴体,白得无半点瑕疵,薄薄的皮嫩嫩的肉,早上还挂着几颗露水,宛如浴后的婷婷玉女。咬一口沁一下,既脆又甜,甜得能让人浑身打颤立马牙龈,故有银瓜银瓜龈牙之瓜的说道。然而,这宝贝只在弥河滩的沙土胚胎里才能受孕培植出来。
  我岳父当年就是种植银瓜的高手。老丈人的村叫东南营,传说三国时这里是座兵营,因为处在青州城的东南方向故留此名。东南营的银瓜是最正宗的弥河银瓜,大凡卖银瓜的擦边不擦边的,都打东南营的招牌。我岳父在世时种的银瓜极佳,精耕细作不说,浇水施肥似有秘籍良方,从不上化肥,春天将豆饼什物置于根下,长出来的瓜皮上似有一层油,细瞅还有毛绒绒的一道白醭,看着就想咬一口。老岳父在族门排行第九,人称老九,虽没多少文化,却心灵手巧,忠厚笃实。他不仅是农活的好把式,手工艺亦堪称一绝。他用高粱秸扎的巨型宫灯,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如能留到现在肯定能破吉尼斯记录。去年端午节,我找到了新村规划后老岳父家的故院,一草一木,一瓦一石,无不让人感慨万端。我跑到河滩,在内弟的瓜棚里狼吞虎咽地饱尝了一顿弥河银瓜,尔后捧起一掬河沙嗅了又嗅……
  弥河岸边这块神奇而又无私奉献的土地,母爱般的滋润与施舍,使得这里人杰地灵,钟灵毓秀,孕育出了一批批优秀儿女。当年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局就曾驻扎在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一个个胜利。著名的华东保育院也慧眼识真,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弥河之滨创办了极具传奇色彩的保育院,200多个红色后代恰似从弥河里捞出来的孩子一样,在弥河母亲的哺育下喝着弥河水吃着弥河银瓜茁壮成长,其中不少还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泱泱大地心,悠悠弥河情。这片默默无闻的土地,这湾静静奉献的河水,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
  http://blog.sina.com.cn/u/1998778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