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要闻

“看得见的手”应当如何发力

  • 日期:20110614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逄春阶

  文化强省,必是文化产业强省;提高文化软实力,必有文化产业硬实力来支撑。
  山东五年托出五千亿“大蛋糕”,让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支柱性产业。这是一场硬仗。
  打好这场硬仗,需要政府引导这只“看得见的手”果断发力。从体制创新、政策扶持到经费投入、基本建设等方面,给予强有力领导和全方位推动,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
真转真改——
督导协调不“松手”

  3月中下旬,省委、省政府从14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5个调研组,对全省各市文化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专项督查调研。省委、省政府两位主要领导同志都提出明确要求。目的就是全面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做法,查找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调研发现,各级党委、政府都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来抓,热情高涨。但也发现,有的政府职能部门囿于狭隘的部门利益,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甩包袱、减人减钱,就是要把文化单位简单推向市场,对改革支持力度不够大;有些改革单位的干部职工认为只有事业体制才是文化繁荣的最佳选择,对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释放全社会文化创造力的作用认识不足;有的职能部门负责人甚至说,能不转就不转,逼急了,就是翻牌。等等。
  对此,省委、省政府态度非常明确,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就是要改革到位。决不允许搞换个名称、翻块牌子的假改革,要督导协调不“松手”。 
  目标正在倒逼进度。院团改制,是目前文化体制改革难点所在。从全国来看,完成或基本完成转企改制的国有文艺院团有584家,仅占全国2400多个国有院团的24%。具体到山东,全省118家国有文艺院团,经批准,保留事业体制的只有两家,其他的都必须在明年上半年完成改制,任务艰巨。
  他山之石可攻玉。记者了解到,安徽在基本完成省级院团改革任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市、县级院团转企改制,目前已有77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包括34家地市级院团和39家县级剧团,居全国各地转制院团总数之首。转制中执行严格的验收标准,就是“五个必须”:必须注销事业法人,必须核销事业编制,必须完成企业工商注册,必须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必须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有一项做不到,就不能算改制。去年6月17日,滁州市演艺有限公司和滁州广播电视台挂牌。安徽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人员“突袭”滁州,核查“五个必须”,直至次日凌晨2时确认无误后才撤离。
  政府有督导,也有担当:对于改革必要的成本,安徽省的态度是:该由政府承担的改革成本一定要支付到位,该由政府解决的遗留问题一定要解决到位,该由财政投入的不仅不能减少,而且要逐步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省直文艺演出院团改革时,原事业身份在职在编职工按企业身份退休,其待遇与以事业身份退休产生的差额部分,由省财政解决;省直演艺院团演出场次补贴每场增加5000元,由省财政拨付。
  只有真转真改,才能打造出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江苏省演艺集团整体转企后,经过五年多发展,今年跨入全国文化企业30强行列。这是省级文艺院团改制后进入30强的唯一一家。
  而只有合格的市场主体,才能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目前,各省都在发力,因为早改比晚改好,大改比小改好,实质上改比形式上改好,早改早受益,大改大变化,真改真见效。
  记者了解到,在非时政类报刊改制中,辽沈晚报5月30日整体转企改制,这在全国是第一家;在广电领域,现在全国的广电改制,基本上都停留在事企关系纠结的层面和传统的自然增长模式上,没有一家能真正走出来。而湖南广电正准备“突破”。湖南省委主要负责人明确告诫他们:“稍一松懈,就可能不进则退。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消融壁垒——
资源整合当“推手”

  记者手头有4月29日在我省某市同城出版的晨报和晚报两份报纸,晨报在这一天有164个版面,晚报24个版面,后者内容基本为前者所覆盖,同质化特征明显。
  两份报纸同居一城,却各为其“主”。两相较劲耗力。这种无序化、低层次竞争更多体现在广告发行价格战上,关注价格而不关注报纸本身的品位和品质,使得行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按行政区域而非按市场配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现象,不仅在报业,如我省两个紧邻县均把水浒文化作为各自资源优势加以打造,一个县水浒文化主题公园总投资达25亿元,另一个县水浒影视城投资也达20亿元,从两县规划布局看,虽在侧重点和具体项目建设上有所差别,但两县地理位置相近,这种“恶性化”竞争,弊端不言自明。
  部门、行业、地区和所有制等壁垒,掣肘了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中央关于“三加快一加强”的文化改革发展总体布局中,
  (上接第一版)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明确要求“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中央有要求,文化企业有追求,政府就该果断决策,走出各自为政、斤斤计较于地区、部门、团体利益的怪圈,克服资源分散的状态,从大局出发,通过资本运作对文化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唯此,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目标才能实现。
  在山东市场上,大众报业集团有着很强的控制力,目前已着手利用自身品牌整合资源。潍坊市和临沂市党委、政府,敏锐把握文化改革大势,积极促进地市报与大众报业集团合作。“资本联姻、利益联合、行政推动”的模式遂应运而生。2009年和2010年,大众报业集团分别与潍坊日报报业集团、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握起重组之“手”,完成产权结构多元化之变,取得黄金叠加效应,当地政府的助推作用不可替代。
  打破文化资源按行政区划和级别配置的传统体制,辽宁的探索值得借鉴。2009年,辽宁在沈阳、鞍山等中部8市设立了中部城市群文化体制综合改革试验区,他们以辽宁演艺集团为龙头,整合辽宁中部城市群歌舞演艺资源,组建跨地区的大型演艺股份公司。他们还搭建起省级与中部城市群各市新闻资源共享平台,设立省级晚报地方版,减少晚报间恶性竞争,提高了报纸质量和效益。打破“楚河汉界”谈何容易?它考验着决策者的胸襟和胆略。
  当年在经济领域的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如今在文化产业领域大面积地存在着。经济体制改革最终让“大而强”覆盖了“小而全”,这已被历史所证明。文化产业,既然是产业,也必然得遵循产业规律。所以,只有整合文化资源,才能壮大主体,这应该是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
转变职能—— 做营造环境的主体
  在文化改革发展中,产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转变职能变得日益迫切。目前最需要以服务型政府理念为指导,实现从管理本位到服务本位的转变,从控制式的管理向支持服务式的管理转变,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该放的要坚决放。我省民营书业,足可傲视全国:全国民营书业十强,山东占据半壁江山,其教辅发行量约占全国一半以上。民营书业强劲发展的动力,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放开,放开放出了活力。
  民营影视业,山东是个短腿。浙江省已经注册的民营影视公司多达624家,仅次于拥有1400多家的北京。2010年,浙产剧有43部,1500集,占全国电视剧产量的十分之一。影视公司为何热衷落户浙江?浙江的经验是放低门槛。放,能不能放乱了导向?浙江省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民营公司,其实比国有公司还讲导向。如果导向出问题,将血本无归。民营公司是要赚钱的。把住出口就敢放手。”
  该扶的要坚决扶。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不光要放手激活民营经济,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更要痛下决心,把现有的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推向市场,让其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经风雨,见世面,强筋骨,唱主角。
  当然,对多年来习惯于躺在政府怀抱里的国有文化单位来说,一下子剪断政府这根送氧输血的脐带,不习惯,不适应。而各级党委、政府在关键时刻,就该果断出手扶一把。比如借鉴江苏、安徽等地经验,出台有关政策,切实解决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中面临的社保缺口等后顾之忧。
  可以说,目前文化产业在产业化的路子上还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抗风险能力低。产业的幼稚性,为“政府扶持”型推进方式创造了巨大空间。比如在安徽,从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上为文化体制改革提供助力。不仅在全国首开国内文化产业以省为单位赴港招商先河,还连续5年组织文化产业参加国际徽商大会,引进了美国华纳、英国星火等知名跨国企业及国内500强企业。
  该退出的要坚决退出。曾几何时,一次性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举办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活动已是常事。但这么大规模的投入,往往只是表面“热闹”,普通百姓参与度极低。怎么办?政府该退出时就坚决退出。
  潍坊国际风筝会在全国开创出了“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办会模式。但政府包办,吃力不讨好,干脆交给市场。风筝会办公室主任张崇高说:“风筝会没有推向市场之前,开幕式晚会的门票绝大部分都是摊派的,这引起了很多县市和部门或单位的不满,甚至有的县市在被摊派到门票后给予了坚决的抵制。这些问题都促使我们逐步改善办会形式,晚会实行企业冠名后,门票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今年的4000多张门票提前销售一空。”
  该服务的就坚决服务到位。青岛中联2.5产业园,开园仅一年,就有包括知名企业“百度”等90多家企业入住,产值达到20多亿元。发展如此之快,得益于青岛市北区政府的鼎力支持。
  中联集团负责人杨光说,不说别的支持,就说一段路,产业园区以青岛市驼峰路为轴线,这里在青岛是坡度最陡的,又是单行线,经常出现交通拥堵,市北区投资1000多万元先将管线入地,然后改单行线为双行线,路口设立交通指示牌。别看这一小改,改出了人气。
  该培育的要坚定不移地培育。比如培育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如果把各类市场主体比作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那么鱼要存活、要成长,就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活水”就是市场体系。文化市场体系的培育,既需要各类市场主体自觉遵守市场规则,更需要各级政府积极作为。我省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都对这方面着重加以强调。
  一句话,政府的服务能力体现执政能力。
  站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的起跑线上,山东文化产业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我们期待着振奋人心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