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头版

■转方式调结构·百姓身边的故事

台东体育场改造的“加减法”

  • 日期:20110612
  • 作者:卞文超 宋 弢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卞文超 宋 弢

  6月1日晚,青岛的夏夜很凉快。10岁的牛景和在明霞路中联运动公园的绿茵场上来回奔跑,练习射门。
  牛景和的父亲牛明昌看着儿子,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牛明昌在明霞路上生活了近30年,20多年前,他像儿子这么大时,也在这块场地上踢过球。
  “以前这个体育场叫台东体育场。跑道上铺的是煤渣,足球场没有草皮,踢球时土扬得老高。”牛明昌回忆说,而如今儿子踢球的绿茵场,铺的是进口草皮,跑道铺设了防滑塑胶。
  传统的运动场馆建设,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但因为体育场馆通常为大型竞技比赛量身定做,大赛一过,人去楼空,巨资建设的体育设施利用率低下。台东体育场的变身发生在2008年,由青岛市中联建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承建,为老体育场馆的改造提供了新的模式。
  台东体育场改造耗资2.4亿元,没花政府一分钱。中联建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光告诉记者,2008年,青岛市北区政府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政府授权企业经营管理台东体育场,期限30年。投资新建的体育设施仍归政府所有,企业承诺满足公共体育场公益设施的功能需要。
  老体育场改造的首要举措是“减法”:原来8000多个看台座位,拆掉6000多。这看似“减法”,实为“加法”。看台座位常年闲置,拆除后占据的土地面积腾出来了,3层高的室内健身场馆取而代之,沿跑道外侧拔地而起。改造后的运动公园,面积从5000平方米增加到2.5万平方米。2010年,运动公园实现300万元利润,预计5至6年时间即可收回投资成本。新运动公园落成,提升了附近居民生活品质,周边地价也随之攀升。
  运动场多了收费项目,来锻炼的市民反而更多了。“以前要想打个羽毛球,要跑到市南区的健身中心,现在下了班走着就过来了!”在青岛三百惠商厦工作的刘宏伟说。6月1日,青岛一家装饰公司租用运动场地,举办了一场趣味运动会,这在以前的老体育场也无法实现。改了功能,不改属性。焕然一新的运动场仍定位为公共服务设施,新建资产所有权不变。每年春秋两季的中小学生运动会、区政府机关单位运动会,由运动场免费提供场地。与此同时,早晚时段体育场仍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改造后平均每天来锻炼的市民数量,比以往增加了上千人。
  政府节约了维护成本,企业获得了投资收益,市民享受到更多实惠。中联运动公园的运营模式,实现了“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