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要闻 今日关注

沙县小吃闯世界,靠什么

  • 日期:20110525
  • 作者:李文明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李文明

遍地开花
  济南,5月的一个中午,记者约朋友一起吃饭,办公室同事说:去“沙县小吃”吧,那儿的饭菜挺好吃而且价格低廉。
  记者与朋友来到山师东路,遇到第一家“沙县小吃”,但已经人满。再往北走至和平路口又一家“沙县小吃”,也已经挤满了人。顺和平路东行,在和平路与历山北路路口、燕子山路路口各有一家“沙县小吃”。记者发现,仅和平路历山路口至燕子山路口、山师东路自经十路口至和平路口、历山北路这三段并不算长的路上,就有“沙县小吃”8家。
  几经周折,记者来到和平路东段一家店面较大的“沙县小吃”,进门后才发现这里也是“高朋满座”。
  我们等了20分钟才入座。一位中年女服务员称,这里每天都有这么多人来吃饭,因为这里的饭菜干净好吃,价格又实惠。
  老板是个中年妇女,姓吴,福建沙县夏茂镇农民,去年春天在济南开了这家“沙县小吃”。她告诉记者,在济南“沙县小吃”已经有300多家了。他们一般是一家人出来开店,她是一个人,雇用了两个济南人做服务员,每个月的营业额大约3万元。
  后来记者了解到,沙县专门成立了“小吃办”,推动着“沙县小吃”在全国各地布局。记者致电“小吃办”获悉,目前“沙县小吃”在全国已经开店逾两万家,有从业人员6万多。沙县小吃办张先生告诉记者,目前“沙县小吃”已经开到了美国、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已近百亿元。
政府力推
  沙县位于福建中部,是典型的南方山区农业县。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活化石”的沙县小吃,属中原汉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山区客家饮食文化风格。
  沙县小吃办的张先生告诉记者,为了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1997年沙县组建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1998年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99年又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注册了“沙县小吃”服务性图形商标。这些机构开办了小吃制作、连锁经营知识与实际操作等不同工种技能的培训班,从经营理念、卫生管理等方面强化品牌意识,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从业者即可获准使用沙县小吃商标。
  在发展初期,沙县政府对走出去开店的沙县人给予每店3000元的资金支持,还协调银行给予5万元的低息贷款。
  重视品牌宣传,也是沙县小吃能够走向全国的原因之一。2007年沙县县委、县政府在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推介会。1997年以来,县政府将每年的12月8日定为“沙县小吃文化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3届。 
  沙县政府还组织人员编撰《沙县小吃技能培训初级教材》、《沙县小吃技能培训初级考试题库》等初级技能培训教材,每年财政拨款几十万元用于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待业青年和下岗职工。并在沙县小吃业较为集中的城市设立办事处,组织协调小吃业工作。这样的办事处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了数十处。
  为了帮老乡分忧,沙县专门成立了县维护沙县小吃经营业主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并在县公安局挂牌设立沙县小吃业维权办公室,抽调干警专门从事维权工作,并组织专人赴各地,协调配合当地公安、工商部门,妥善解决纠纷、侵权等投诉事件,维护在外经营业主的合法权益。
标准化经营
  这个产业以星火燎原之势在全国迅猛发展后,各地出现了一些假冒“沙县小吃”,为此,沙县人通过同业公会净化市场外,又在店面多的城市成立了专门供应小吃原料的公司,以保证小吃的质量。
  在济南的几家沙县小吃店,除了记者看到的统一的LOGO、统一的餐具、统一的菜单、统一的饭菜之外,沙县小吃用量最大的面条和馄饨皮,都只用沙县人自己的工厂的产品。所有配料则由沙县凯发食品有限公司供应。记者就餐那家店的女老板指着墙上贴的宣传资料说,这个公司就是为沙县小吃供应原料的,只要沙县小吃开到哪里,沙县人的面粉厂、配料厂就开到那里。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各店面在小吃中掺假使杂,影响小吃的声誉。”沙县小吃办张先生介绍,为规范使用沙县小吃同业公会集体商标品牌,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制订了《关于推进沙县小吃品牌管理和标准化经营实施办法》,对店面的卫生设施和标准、视觉识别系统、经营理念识别系统以及品种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外出经营沙县小吃业者,必须经沙县小吃培训中心培训,获得合格培训证书,并向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申请办理商标使用许可手续,才能经营“沙县小吃”。
  “现在我们镇上几乎所有年轻人都出来开小吃店了,老家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 沙县夏茂镇80后小伙邓德荣说,前人打开的市场和创造的品牌效应让越来越多的沙县人对出来开店信心十足。邓德荣17岁初中毕业后,在老家做过五金生意,去广东开过面厂,但是都没有成功。干起“沙县小吃”,竟然一炮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