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头版

■省市党报(网)联动·聚焦蓝色经济

滨州:蓝色经济挺进北海开发区

  • 日期:20110516
  • 作者:本报记者 李 梦 李剑桥 王福录  滨州日报记者 裴庆力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李 梦 李剑桥 王福录
  滨州日报记者 裴庆力

◆访谈
滨州市长张光峰:
打基础 抓优势
显特色

  记 者:张市长,您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滨州的发展带来哪些最直接、最显著的变化?
  张光峰: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阵地其他6市相比,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基础设施欠账太多、产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滨州发展的最大困扰。对滨州来说,在国家层面推进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最直接的好处是给予了我们大刀阔斧破解这“三大困扰”的机遇和抓手,由此将带来一系列新变化。
  思想解放层面:去年在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基础上,从发展规划、布局、产业、项目、招商、服务等多个专题,对县区“一把手”、市直单位负责人、业务单位全体人员进行了“万名干部大培训”活动;今年深化进行“开局起步加快转变,‘两区’开发创先争优”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滨州上下形成了浓厚的科学发展蓝色经济的热潮。
  至目前,滨州还是全省唯一不通国铁的市,足见基础设施欠账之严重。借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实施之机,我们竭尽全力推进滨州港、滨德高速、德龙烟铁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历时一年多,滨州港2个3万吨级码头年内将实现简易运营;滨德高速及大济路、庆淄路、博临路等续建路网项目年内竣工通车;滨港铁路二期纳入省部合作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德龙烟铁路建设正在加快推进……这些项目建成通车,无疑将彻底改变滨州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
  产业人才方面:我们发挥省级黄三角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的作用,积极申报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调整优化滨州学院、职业学院、技术学院学科配置和人才培养机构,突围科技人才瓶颈。
  记 者:蓝色经济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科技含量和产业层次较高的高级经济形态。一种声音认为,在基础设施、产业层次、人才资源都不太占优势的滨州发展蓝色经济,理想色彩较浓,干起来显得有点悲壮,对此您有何看法?
  张光峰:这种认识并不符合滨州实际。事实上,滨州有很好的产业基础,是我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盐化工基地、海水养殖基地。近年来,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盐业等传统产业日益壮大。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油气、船舶修造等优势产业蓬勃发展。金瑞诺华兴、西王食品、宏桥集团等3家企业今年分别在加拿大、深圳、香港上市,目前全市上市企业已达14家,港股市场甚至出现了“滨州板块”。
  蓝色经济区首先应该是生态经济区。滨州着力建设“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积累了丰富经验,全市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连续几年推进“林水会战”,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和循环经济示范典型园区,基础和条件得天独厚。
  最重要的是,滨州有发展蓝色经济极好的区位、资源优势。她地处济南都市圈、半岛城市群、环渤海经济圈接合部,便于“山东板块”融入环渤海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参与产业分工,完善产业布局;她海岸线长240公里,拥有全省1/3的海域滩涂、255万亩未利用地、石油与天然气储量资源富集,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蓝色经济的资源保障。
  记 者:集聚蓝色经济发展要素,需要载体和平台。滨州的蓝色产业集中布局在哪里?
  张光峰:统筹布局于“一核、两翼、多节点”区域。
  我们正在整合所辖海域,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核心推进蓝色海洋区建设,努力形成带动滨州北部崛起的增长极,是为“一核”;在沾化、无棣两县海洋区以外区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园区,拓宽发展空间,建设特色蓝色经济区,是为“两翼”;“一核、两翼”之外,还将以海洋产业链为纽带,配套、转移、延伸发展一批海洋产业联动区,是为“多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