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今日关注

蒋民华:育晶之人 晶体人生

  • 日期:20110507
  • 作者:王原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蒋民华院士与丁肇中教授在晶体所实验室(资料照片)。
  □ 本报记者 王原

  5月6日,农历立夏。这一天,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蒋民华,因病在济南辞世。下午四点,山大中心校区的小树林里,师生们举行了小型的聚会,追忆这位可敬的师长。
  6日23点,正在出国访问途中惊悉这一噩耗的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给记者发来短信:“蒋老忠诚科学,师德高尚,职业操守,淡泊名利。关心政治、国家发展,在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期间,提出大量有建设性的议案、提案。在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出了关键的富有远见的声音。杰出科学家、教育家,对中国材料学科和高等教育的贡献,科学的样板,教师的楷模,可以载入科学史和山大史册。”
  作为我国功能晶体研究和开发的先驱者和带头人之一,蒋民华院士作有一首《晶体赋》:“ ……美哉,人工晶体,智慧与心血的结晶。伟哉,育晶之人,奉献晶体凝练自己。壮哉,晶体人生,人晶融合始终如一。”

  踏上晶体科研之路

  斯人已逝,犹有余馨。
  “蒋老为人平易朴实,但做学问尤其扎实。我在实验中遇到困惑的时候,蒋老总是给我鼓励。”6日下午,蒋民华院士的学生、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所长、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陶绪堂教授,跟记者忆起了蒋民华院士的教诲和与蒋老共事的点滴。
  同样是蒋院士的弟子,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原副所长、科技处处长,现任山东大学学术研究部常务副部长的赵显教授提到蒋老生前对自己的提携,也是唏嘘不已。
  陶绪堂谈到,蒋老上中学的时候,当时的化学老师激发了他对化学学习的兴趣。1952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他就告别了故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在青岛海滨四年的大学生活,他求知若渴,充分利用每一刻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备受任课老师的关爱和同学们的钦佩。蒋民华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引导蒋民华走上晶体科研之路的,是他在山大留校任教后学校派他到厦门大学学习时,师从卢嘉锡学习化学那段时间。当时,按卢嘉锡教授的话说,中国还制造不出晶体,只能用人家的材料。他当时逐步认识到了结构的重要性,并萌生了研究晶体的想法。经过不断地创新性研究和实验,他建立并逐步把山东大学晶体实验室建成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让中国晶体研究有了走向世界的实力。

  “研究工作一定要和实际结合”

  今天的信息时代从材料角度来说,也可以叫做单晶时代或者功能晶体时代。陶绪堂介绍,单晶硅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晶体,是当代微电子技术的基础材料,除了硅单晶以外,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的功能晶体材料,它们具有各种神奇的功能,通过它们,声、光、热、电、磁、力等各种能量形式可以相互转换,通过它们可以发射出各种颜色(频率)的激光。功能晶体材料的研究是当前材料研究的前沿,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我们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一定要和实际结合。一定要使我们获得的科技成果直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服务。”从他在山东大学开始功能晶体研究的那一天开始,蒋民华先生便为自己和他的同事立下了这一原则。
  晶体所刘耀岗教授提到,有一次,蒋民华出行美国,同行告诉他一种十分珍贵的晶体,而这种晶体就叫KTP。这样宝贵的晶体,蒋民华当然不会放过生长它的机会,他亲自点将组成了课题组。当时,课题组采用了美国和法国的办法,采用水热法生长KTP晶体。水热法是采用高温高压条件的一种方法,要求昂贵的设备、苛刻的条件。
  蒋民华就和号称“晶体生长能手”的刘耀岗教授商量,决定改用熔盐法来生长这种晶体。到1984年下半年便有了突破性进展。在次年的鉴定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这是国际领先的成果,由于KTP优良的品质,当时一块3毫米见方的样品就可以换半公斤白金。
  有了科研成果,蒋民华和他的创新团队把目光瞄向了市场。在当时国家教委的支持下,他们借款100万元,当年就搞起了小规模的生产。蒋民华亲自联系外商,亲自到广交会谈判。采用新方法生长的KTP装置简单,成本低廉而价值高。第一批订货就达30多万美元。KTP晶体生长研究与开发由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专利,其晶体并出口日、美等国,被誉为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零的突破”,在国际上开创了将助熔剂法用于批量生长非线性光学晶体的先河。耐人寻味的是,这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最为得意的非浅性光学晶体,曾将其列入“战略物资”之列,其生长技术属核心机密。
  在蒋老的主持下,山东大学和华光集团联合建立了山东华光电子公司,山东大学以科研成果作为技术入股。蒋民华担任了总的技术负责人,不但把整个课题组“连锅”端到公司,还召回了在美国公司任职的徐现刚博士加盟这一事业,这是迄今为止,山东省信息产业规模最大、国家和省拨款最多的产学研结合项目。经过3年多的努力,“半导体发光器件外延工艺和管芯技术”课题于2004年4月正式通过验收。《中国科学报》等纷纷以我国半导体发光器件拥有“中国芯”作大标题报道了这一重要进展!这一成果,打破了半导体外延材料与管芯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的局面,对发展山东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

  淡泊名利奖掖后人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自1990年第一次接受评估就获得优秀,1997年和2003年的两次评估也均获优秀。2003年更是在参评的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开放实验室中名列首位。这是与蒋民华院士的长期领导密不可分的。”赵显告诉记者,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自建设初期起便凝聚着蒋老的心血,实验室的方向是他亲手制定,随着科技的发展而调整具体研究内容,实验室的青年骨干学术队伍是他亲手引进,目前挑大梁的学术骨干是他竭力培养和提携的,有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渗透了他的智慧和汗水。
  蒋民华院士应该感欣慰,山东大学的功能材料研究所已经走向世界。中国的功能晶体也在走向世界。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中国的晶体生长组织成为国际晶体生长组织的一员,并在2004年8月在法国举行的国际晶体生长组织执委会上,以压倒优势战胜竞争对手取得2010年在北京举办国际晶体生长会议的举办权。作为东道主,他以主席身份积极筹备和主办了2005年举行的第五届亚洲晶体生长与晶体技术学术会议。
  2003年,蒋民华院士身为材料学和凝聚态物理两个学科的博士生导师,由于突出的研究成就和科学风范,获得山东省设立的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获得奖励后,他感谢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将成绩归功于多年风雨同舟的战友,同时宣布将获得的奖金全部捐赠作为奖励基金以奖掖立志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事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君子坦荡荡。”这是蒋民华的口头禅。十年动乱期间,山东大学的晶体生长研究受到很大的冲击,蒋民华本人被扣上走资产阶级白专道路的帽子,白天挨批斗,但他晚上仍不间断地搞晶体生长实验,正是这种坚贞不渝,锲而不舍的性格使得山东大学的晶体材料探索从未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