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大众日报>县域

在蔬菜之乡寿光,育苗有了专门的企业,过去家家户户育苗的现象如今不见了——

菜乡崛起育苗业

  • 日期:20110112
  • 作者:
  • 来源:大众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 本报记者 宋学宝
   本报通讯员 李晓兵 李 倩

  记者近日在寿光采访时发现,作为蔬菜生产链条中的育苗工序已经分离出来,实现了工厂化,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
一年育苗6亿株
  2010年12月29日下午,记者刚走进寿光市科园春种苗基地,一辆运送菜苗的车也随后进了大门。“今天已经送了3趟了,一共送了5万株嫁接黄瓜苗,其中孙集2趟,洛城1趟。”基地总经理侯忠诚说。
  科园春种苗基地常年育苗,并在国内首创黄瓜嫁接大规模工厂化育苗。“现在订单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能力有限,每月接满200来万株就不接了。”侯忠诚打算下步再扩大一下规模。
  走在遍布蔬菜大棚的田野里,不时有育苗企业映入眼帘,仅在西环路两侧,记者就看到了寿丰、雨润、丰硕等十几家。据寿光市种子管理站负责人范立国介绍,这个市目前从事蔬菜育苗的企业有200余家,育苗设施面积近10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5000人,年育苗能力达6亿多株,产值4亿多元。所产菜苗除供应本市及周边县市外,还有20%—30%销往河北、河南、江苏、辽宁、新疆等地。
  “在荷兰、以色列、美国等发达国家,工厂化育苗覆盖率很高,已经从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大产业。这也应该是寿光蔬菜种苗发展的方向。”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进认为。
市场呼唤育苗业
  成立于2001年6月的寿光市新世纪种苗有限公司,是寿光市最早进行工厂化育苗的企业之一,目前育苗面积3万平方米,年育苗能力3000多万株。在6号育苗棚内,公司育苗厂厂长王瑞谈起了育苗起步时的情况:“当时部分菜农感到自己育苗受空间、时间、技术等方面影响太大,已经有了直接购买菜苗的需求。公司发现这一苗头后,果断投资上马育苗厂,抢占了先机。”
  目前,这家公司正在西环路边新建一处占地200亩的育苗基地,今年育苗规模将达到6000万株。
  “自己育苗,既辛苦又不划算。”圣城街道刘旺社区菜农刘东龙向记者谈起了不愿自己育苗的原因,“夏天怕热着,冬天怕冻着,如同侍候月孩儿般小心,育出的苗还参差不齐。一亩大棚需要2800来株苗,得育苗3000株至4500株,既浪费种子,也浪费人力物力。最要命的是还得在大棚里留出一块最好的地,大约七八十个平方,一季少挣2000多块钱。这样,看上去自己育苗一株能省一两毛钱,实际上算上工夫和育苗地块等的损失,反而要赔1000多块。”
  市场呼唤育苗业。2005年以后,这个市许多种子公司增加了育苗业务。“不上不行啊!不上的话就没有客户了。”寿光市永盛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增文对此深有感触。这家2000年成立的公司过去专营蔬菜种子,并培育了300多个客户,但因为不育苗,2007年一年客户就减少了40%。
苗企必须有品牌意识
  据业内人士介绍,尽管全市育苗企业有200多家,但年育苗能力达到1000万株的不超过50家,大的企业年育苗能力可达到4000多万株,许多小企业也就几万株。
  “品牌代表着企业形象。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将企业良好形象树立在产品之中,就可以形成发展优势。”寿光市天源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郑法勇说。近两年,他尝到了创品牌的甜头,公司的太空椒种苗由于创出了品牌,虽然每棵在价格上比普通辣椒苗高出2至3分钱,还是占据了省内市场90%的份额。
  去年八九月份,鲁西南发生涝灾,因菜农无法种菜,科园春种苗基地与他们之间的四五十万株育苗合同无法履行,损失5万多元。对此,基地经理侯忠诚毫无怨言。他认为,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除了按期按质按量交货外,还要最大程度地照顾菜农利益。
  为创品牌,许多企业舍得投资。寿光市永盛种子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增文兴致勃勃地领记者参观他的锅炉房和智能育苗温室。2010年,他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两个智能温室,从7月份到现在已经育苗700多万株。记者看到,锅炉的水温显示48℃,温室内温度显示25℃。“锅炉水温和温室的温度全部自动控制,保持恒温。”梁增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