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退休职工自建“民间艺术馆”

2019-01-10 作者: 李明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 明
   本报通讯员 刘福春

  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乡愁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家乡的一草一木,小时候的生活琐事,随着时间的积累,这种情感愈发浓厚。广饶县李鹊镇西孙村退休职工蒋庆群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
  今年67岁的蒋庆群原是广饶县供电局的职工,退休后回到了家乡。按说到了这把年纪,又有退休金,衣食无忧,应该安享晚年才对,可老蒋却闲不住。“‘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的农村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以及再往前推,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那个时候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该为他们留下一段记忆。”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蒋庆群创建了九龙口民间艺术馆。
  艺术馆位于西孙村北头,是一座上下两层的仿古建筑,展厅面积400平方米,收集了自明清朝代到建国后改革开放时期关于农民的生产生活物品共计800余件。艺术馆自2014年开工建设,去年五一节正式开放展出,共分农耕生产、农村生活、农民文化等6个展室,每一件展品都浓缩了时代的记忆,引领参观者仿佛回到了过去。
  “‘杈巴扫帚扬场锨,石碾磙子木推车’,这是麦收时用的农具。现在收小麦都用联合收割机,走一遭就收完麦子,在那个时候麦子用镰刀割下来后,用木推车推到场院里,用木杈晾晒干了,用石碾子碾压,再用木锨扬场去除麦糠,少一样农具小麦也收获不了。”在艺术馆里,蒋庆群介绍起他的藏品来头头是道。仔细看,这些展品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按生产过程有序、配套摆放的,300多件农耕生产用具展品,由犁、耧、锄、镰、石磙、瓮等工具的摆放顺序,就能看出过去的农业生产过程,无意中上了一堂生动的农业课。纺织工具展详细地解说了棉花从播种到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的全过程。交通工具展陈列着上世纪农民用的手推木轮车和胶轮车以及牛马拉的双轮车等。“你再看这边,抽头、柜子、凳挂椅,农民结婚用的三大件,没有这三大件媳妇娶不进家门。富裕的家庭结婚就用顶子床、方桌、条山几等物品,当时一个村里没几户用得起,现在随着时代发展都不用了。”
  为了收集这些展品,蒋庆群到了痴迷的程度。一有时间,他就骑着三轮车在四邻八乡瞅瞅转转,见到心仪的“宝贝”,就想方设法弄到手。一次,在一个农户家里见到一件双眼木耧车,喜欢得不得了,但人家不给。大热天,他也顾不得日晒口渴,缠着人家不走,前后共去了五次,终于打动了主人,“宝贝”顺利到手。家人开始不支持他做这件事,但又拗不过他的性子,最后也就默默支持他。
  妻子刘会青从建艺术馆开始到现在跟着他吃了不少苦头,购买建筑物料、设计装修、展厅布置、物品摆放样样参与。在蒋庆群的朋友圈里,有很多热心人也帮他收集展品。崔刘村村民韩荣华保留着父亲解放广饶县城时拿回家的一块明代的城砖,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还有一个石蒜臼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都献给了艺术馆。
  “这些物品不值钱,但它们记录了农民生产生活的一段历史,让老年人能回忆起小时候的岁月,让年轻人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让孩子们能触摸上世纪的农业文明。”蒋庆群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