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十艺节

闲话《锔大缸》

2013-08-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刘玉堂
 
 (上)
  读者或许还有印象:第一版电视连续剧《水浒》播出之后,有人曾对它的插曲《好汉歌》提出过质疑,认为“该出手就出手”的曲子是抄袭了《锔大缸》的调子。我小时学二胡,学拉的第一个曲子就是《锔大缸》。以我对该曲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如果让我表态,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支持质疑者。因为《好汉歌》从音节到旋律统统都是《锔大缸》,所谓曲作者自己的东西,也只是在某些音节的处理上来了一点变奏而已。那场质疑的结果当然就是小鬼门前告阎王,音协门里告音协主席——找错了衙门。由此你也能想象得到,为何近年的音乐创作,要么是艺人们自娱自乐,几乎所有的原创歌曲只有他们自己会唱,首唱即绝唱;要么似曾相识,东摘一点西抄一句,没有一首能在群众中唱得开的原因。
  但我这里要说的不是它的曲子,而是《锔大缸》的本子。
  《锔大缸》是怎么个概念?其最早源于明传奇《钵中莲》中第十四出《补缸》,至清代嘉庆年间仍可见同名抄本。说的是百草山中旱魃化身王家庄王大娘(殷凤珠),取死人噎食罐炼成黄瓷缸,用以抵御雷劫。后为巨灵神撞裂,王觅人补缸。观音乃遣土地幻作补缸匠人,假作修锔,故意打碎其缸。旱魃怒欲加害,观音请天兵天将斩除旱魃。
  京剧《锔大缸》就是说的这个故事。那土地假扮的补缸匠人,上来说道:奉了玉帝旨,前来砸妖缸,我,土地公变幻锢漏匠是也。奉了玉皇大帝旨意,来到王家庄,砸坏王大娘的妖缸,来此已是,待我吆喝起来,锔锅,锢漏锅——
  这个王大娘,叫是叫王大娘,其实乃是花旦的扮相,少女的模样,一上场即连说带唱:王大娘巧梳妆,梳洗打扮出绣房,头上青丝打成鬓,八宝金环坠耳旁,身穿一件大花袄,八幅罗裙响叮当。用手开开门来看,原来是锢漏在道旁。小炉匠呀,有两样活计叫你做,我家有个黄瓷罐,还有一口腌菜缸,两样活计你做好,铜钱给你多少双?
  那锢漏言道:不要你多来不要你少,铜钱你给我八抬筐!
  尔后两人在那里讨价还价,王大娘说:不给多来不给少,铜钱给你二十双!
  锢漏道:你分明给我来打落呀,二十双铜钱怎么锔缸?挑起担子我走了吧——大娘上前拉柜箱,叫声锢漏你别走,铜钱给你二十五双。
  那锢漏自言自语道:不给铜钱也锔缸。之后即补缸、砸缸,再大打出手,最后以王大娘被擒而告终——乃一武打戏。
  不免就说到补缸匠人的称呼问题。我所看到的剧本里面,有三种写法:一是京剧里面的“锢漏”,二是民间小曲中的“轱辘”,三是地方戏中的“箍轳”。按字面上的意思,可能“锢漏”的叫法更确切一些。或许与各地的方言也有关,音同字不同,意思都是那个意思。现实生活中,一般还要加个子,叫轱辘子。我过去写小说,就曾用过轱辘子,读者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不会有什么歧义。
  《锔大缸》的版本甚多,我所看到的就有四种。为何会有那么多的版本?窃以为,一是有《钵中莲》的传说与记载,比较容易改编或戏说。二是轱辘子本身是手艺人,在农村里面比较受欢迎,其整年走村串巷,锔缸的过程中,遇到个爱说话的中年妇女,发生点打情骂俏之类的暧昧故事也在情理之中,比较符合生活实际。
  我手头有一个传统的民间小曲《锔大缸》,容我抄录如下:一个鸡蛋两头光,一母所生三个郎,大郎北京开当舖,二郎山西开染房,剩下三郎没事干,锔盆子锯碗锔大缸。下腰拾起轱辘子担,挑起担子走四方,出门不往别处去,一直奔往王家庄。庄上有个王员外,生了三个好闺女,个头长的还算行,摸样长的不咋样。选了三个好姑爷,一个赛过一个强,大姑爷是个秃光溜、二姑爷头顶赛月亮,就数三姑爷长的好,周圈有毛挡阳光。
  王大娘侧耳仔细听,外边匠子轱辘响,伸手开开们一扇,留着那扇遮胸膛,左手拿着银烟袋,右手擓着个木兰箱。叫声轱辘你过来,俺家有个瓷瓦罐,还有一个淹菜缸,两件东西都锔好,要个价来好商量。不说你大子要多少,要你银钱三抬筐。王大娘一听生了气,不管你银钱要多少,给你个大子买姜糖。轱辘匠子生了气,大清早就踩他娘的丧。担起担子这就走,王大娘一看着了慌。叫声轱辘你别走,要个价来再商量,轱辘匠子一听有活话,放下担子锔大缸。斜着眼睛把王大娘看,那扇门没遮好,漏出两个大奶房。匠子一看心高兴,低下头来装锔缸。匠子觉得真好笑,心事没在轱辘上,走了捶子砸了缸。王大娘一看生了气,砸了缸你看怎么办,轱辘匠子脸一红,嘿嘿,砸了旧缸我赔新缸。哈哈,新缸不如旧缸淹菜香。轱辘匠子一看高了兴,王大娘人品真是好,没见大爷在那方。你那大爷不在世,去了西天见阎王,匠子一看机会到,你那炕上少了个人,俺愿为大娘来填床。王大娘真的生了气,俺那干儿有多少,哪个干儿都比你强,你家干爹有多少,哪个干爹会锔缸……
  从两人讨价还价的细节里面,能看出它是从《钵中莲》脱胎而来的,但已没有王大娘为妖孽的成分了,因而也就更贴近现实、更生活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