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数字报首页>生活日报>悦读 老济南 B12

心随影动,几度沉浮总关情

父女两代老电影放映员讲述 60年光影生活

  • 日期:20100712
  • 作者:记者 吴永功
  • 来源:生活日报
  • 查看PDF版 查看PDF版
    从6月底开始,本报与济南市委宣传部、济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露天电影放映活动,在广大市民中反响热烈。露天电影犹如炎炎夏日中的一丝凉风,在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唤醒了他们脑海里沉睡的记忆。本报今天将带您走近父女两代老电影放映员——父亲为电影事业忙活了大半辈子,女儿也与电影打了 30年的交道。让我们了解他们的人生,共享这段宝贵的光影记忆。

  文/ 本报记者  吴永功

  【解放初期】

  父亲:放电影得自带发电机 女儿:那时看场电影像过年

    王爱秀籍贯河南新乡,解放初期隶属于中原省。1951年,王爱秀的父亲王树理光荣地加入当地农村流动电影放映队,开始了他的电影人生。那时候,农村还没有供电,到各个村放映露天电影,都是自己带着发电机。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一年中他至少有200天奔波在放电影的路上,一年在家里待不了多少时间。不过,因为从事的是艺术行业,父亲的工作很受乡亲们羡慕。几年后,王树理被调入省电影公司,成为一名影院放映员。

    “小时候,看场电影跟过年一样……听见放电影的来了,大人小孩儿都特别高兴!”那时候,老百姓没什么娱乐活动,电影是最能让大家兴奋的娱乐方式。只要打听到哪里放电影,十里八乡的都去看。“吃完晚饭就拿着小板凳去占座,还有的小孩儿没吃饭就跑到幕布底下,找个最靠前的地方占位子。”王爱秀回忆说,来晚的人,没有地方可坐,就站着,实在不行,就爬到墙头上、树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放的电影题材单一,内容主要是讲述时代英雄人物,像《鸡毛信》、《上甘岭》、《英雄儿女》、《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在当时都是家喻户晓的电影,一些电影台词,比如“高,实在是高!”就成为好多孩子竞相模仿的口头禅。

    【80年代】

  父亲:出事故要写检查 女儿:父亲的技术为我护航

    1981年,王爱秀女承父业,以“接班”方式从新乡来到济南,进入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在当时,电影放映员可是一份铁饭碗,能够进入电影公司,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是一件相当风光的事情,用她的话说“不是谁想进就能进得去的。”

    在上世纪80年代,与厂矿企业的工人们比起来,电影公司的人,穿着打扮都比较时髦,“电影怎么说也算是文化艺术品吧,算是比较时尚的东西,所以当时我们单位的人比别的行业时髦一些。”王爱秀说,虽然自己不怎么喜欢打扮,但是同事一般都比较时尚。

    在当时,电影放映的拷贝件是胶片,在放映过程中难免出现断带的情况。“一旦碰上断带,或者其它意外情况,就属于事故,是要写检查的。”王爱秀的一位同事,由于疏忽大意,不小心放倒了胶片,结果被责令检查,接受了严肃处分。

    “那您发生过类似的事故吗?”记者好奇地问,王爱秀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说:“ 我爸爸传授了我很多经验,加上我比较小心,所以从来没有碰到过意外。”

    【电影热潮】

  一部《少林寺》风靡一座城 一张电影票能换一顿饭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正是电影备受宠爱的时候,电影院风光无限。那时候的电影题材也比以前多了许多,常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那时候刚刚兴起爱情片,叫《庐山恋》,好多人到处托人买票……”王爱秀想起当年的情景,眼神里有些沉醉。

    1982年,《少林寺》上映后,更是引发全城轰动。“那时候电影票便宜啊,只有一两毛钱,可是一张《少林寺》的电影票,可以拿出去换一顿饭。”当时,因为工作的便利,电影公司的员工可以享受内部票优惠。此外,电影新片来到后,王爱秀作为技术人员,要先看片,业内称之为“审片”。种种便利,让王爱秀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骄傲。

    【 影市沉浮】

  电影市场几经沉浮 票价进入1元时代

    几年风光之后,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影市场开始萎缩,一场电影有时候只有几个观众。“这时候主要是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三四年后,电影院重新开始火起来。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一两毛钱的电影票,也进入了1元时代。1992年,国产影片已经迈入 1元行列,并迅速攀升至 2元、2.5元。1994年,国外大片《真实的谎言》票价已经到了10元。1997年,《泰坦尼克号》在济南放映时,票价高达15元。然而,四五年后,电影市场再次走入低谷。

    【拨云见日】

  三十年幕后耕耘终于盼来电影新时代

    30年来,王爱秀从来都在观众的背后,时间在她手中放映机的沙沙声中流逝。

    坚守,让王爱秀等来了云开见日的这一天。2004年,新世纪影城泉城路店开业,王爱秀调到此处。崭新的设施和服务吸引了省城大批市民。“当时很轰动,有好多老人都来电影院了。新环境工作条件好了,现在全是自动化,数字拷贝……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多,好电影也越来越多了。”王爱秀向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