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社报系报刊 >>    
“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了?听听网友专家怎么说
日期:20090504   作者:   来源:生活日报
 
  本报记者 王富晓

  ■网友激辩

  “有用论”:读书的价值体现需要时间

    新华网友: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读书的意义和地位从来就没有降低丝毫。而之所以一次次地高喊“读书无用论”,仅仅是人们在不堪重负的教育成本面前发泄不满情绪的方式。因此,由于大学生起薪太低或许真的会再次引发“读书无用论”的抬头,是不能当真的。我们不能指望大学生一毕业就能拿高薪,读书的价值立马体现出来,这是需要时间的。

    腾讯网友“心的方向”:在大学里自我感觉就是学习怎样做人 ,为人处世其实真的很重要。步入社会,我们第一个面对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在大学里,和同学之间的相处,可以看出一个人在为人处世这方面的情况。

    新浪网友“danhuangpai”:是读书无用?还是没有钱读?读书无用论,不过是很多上不了大学的同学的父母自我安慰罢了!真的没有用吗?这个社会没文化又有钱的暴发户是少数,大多数有钱人还是有文化的。不要老和少数人做比较。

  “无用论”:

  还是早工作早赚钱好

    新华网友:大学生的费用年年增加年年提升,读完大学还要接受国家教育部的那个“不要认为大学生就是精英”的言论。读完昂贵的大学,干一份一个月只有几百一千元的工作,这样的读书有用吗?

    新华网友:现在读大学是无多大用处,浪费了时间和金钱,大学四年花费四万(还未算读高中的费用),而如果不读大学可以挣四万,读完大学一样是去打工,工资也差不多(工作可能要轻松点)。五六万元对先富起来的人不算什么,但对大多数农民和普通工人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可能一辈子也积攒不下来。知识谁都想要,但现在读大学应该是有钱人的享受。

    新浪网友:如果你家在农村,家里有一堆弟弟妹妹,老父老母,你还能安心在大学里享受那些所谓的种种“美好”吗?你可能早就在发愁如何赚钱养家。更残酷的是,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可以比打工赚得更多,这就是现实,读书真的有用吗?

  中立方:

  更应关注偏远农村教学

    一自称来自湘西农村的大学生在留言中为农村学生辩护称:“读书无用论”的确是一部分农村的现象,但并不是农村的孩子不想上大学,而是他们的条件确实很差,难处确实很多,与其批评他们鼓吹“读书无用论”,不如更多地去关注偏远农村的教学困难。读了两年的大学,听身边的同学说他们地方考试的情况,我有说不完的辛酸,可现在谁又能真正关注偏远农村的教学呢,我们没有选择 ,并不是我们不想读书,而是我们很难,很难。

    网友“wxc423”:读书——换句话就是知识,是肯定有用的,它对你的人生价值、理想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只不过是读书对有些人来说,代价过于沉重。上大学也是一个投资,是有风险的,城市人承担得起这个风险,并且由于关系网能力更大,所以出路、手段也更多,农村孩子的读书有点像赌博,谁知道结果怎么样呢,这是我们社会需要改进与努力的地方吧。

  ■专家观点

  马广海(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教授)

  “父母应该克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落差’”

    对许多父母而言,孩子考上了大学,意味着四年之后孩子顺利地被资金雄厚的外企聘用,没过多久,房子、车子、票子等等一应俱全;或者当上了公务员,若干年之后,再通过各种渠道,踏上仕途之路。

    其实,这种思想是一种“急功近利”的体现。许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向往的是未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即便是你顺利毕业,又顺利地就了业,恐怕现实与理想也还有着距离,还需要一步一步拼搏,现实的路还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当前,大学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接受大学生教育的学生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天之骄子,是精英,而要把自己看成一名普普通通的求职者,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目前的高校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人才使用的决定权完全取决于市场。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都喊转变就业观念,可现在一些毕业生已经开始转变观念了,但众多家长却还是不习惯于大学生从事那些看起来“不体面”的工作。目前一些毕业生没有及时就业,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来自家庭、社会的职业观压力。因此,父母应该克服这种就业的“心理落差”,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不应该盲目攀高,非大城市不去,非大公司不去,非外企不去,这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

  王怀明(山东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

  “读大学是隐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方式”

    人力资本的价值不仅包括显性资本,还包括隐性资本,是蕴藏在每个个体之中的能力、品格、工作热情、创新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等等。隐性资本价值无法用货币计量。从这个角度来说,读大学就是对隐性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一种方式。

    像其他各种投资一样,今天用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钱,在将来会产生收益,甚至是一个非常高的收益。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收益是一种广义的收入,不仅仅包括工资水平和福利水平,还包括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好的工作环境、好的人文环境、较高的社会地位、良好的发展空间等等。所以,对人本身进行投资,就犹如选择了一项利率很高的无期存款形式,虽然本金永远无法取出,但在其所有者的整个生命周期里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其带来收益。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连年的扩招,劳动力市场上对大学生供求状况的改变,大学教育收回投资的时间越来越长,年投资收益率越来越低,这就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等方面对当前的教育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记者手记:

  大学生和人才不能画等号

    在采访几位大学生的家长时,我一直忘不了王玉荣的眼神:无奈、不解、甚至是些许的抱怨。大学生就一定是人才吗?考上了大学就一定会有好工作吗?我看未必,关键还是看你这个大学生能不能真正成为“天之骄子”。

    不少在校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想法: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记者在与许多在校生交流的过程中,不少人还为考上了“重点”“名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在大学这一与社会衔接最为紧密的环节,一切竞争才刚刚开始。

    一部分人选择了拼搏。上课、自习、实践……忙忙碌碌中,收获了充实的四年;

    一部分人选择了堕落。网游、旷课、吃喝玩乐……在吞云吐雾中,四年的大学生活也转瞬即逝;

    当然,也有一大部分人选择了平庸,度过了碌碌无为的四年。

    可能在不经意间,大学生也开始有所分流,能力也有了“ 三六九等”。而这一切,在就业的季节,自会有“社会”这个天平跟你算总账。

    诚然,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有一些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是找到好工作的捷径。可是,没有了“关系”,没有了“门路”,难道就只有“失业”这条路吗?大浪淘沙之后,真正的是“剩”者为王。

    随着高校的扩招,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能够升入大学的人将会越来越多,“大学生”可能仅仅是一种“符号”,一种可以转化为“人才”的符号,而能否转化成功,则很大程度上靠个人的努力。

    在抱怨没有关系的同时,不妨换个角度想想:就从你自己开始,靠你的拼搏,为你的后代打下良好的基础吧!

  ■相关链接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读书无用论”

    第一次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 ,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以大老粗为时尚 ,越穷越光荣。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里,知识成了一种罪恶,知识本身似乎的确无用,因为没有使用的地方。但这种“读书无用论”是一种自上而下所引发的思潮。在广大的老百姓心中,知识依然是神圣的,不然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 ,怎会有1160万人拥进考场?在随后的一些年内,高考和中考成为广大社会底层百姓尤其是农村青年改变命运的唯一一条公平竞争之路,即使它是一座独木桥。

    第二次的“读书无用论”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进而也成为大众羡慕的先富起来的人 ,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等,依然在单位拿着难得涨一下的固定工资。于是就泛起了“读书无用论”。

    第三次的“读书无用论”是最近这两三年,首先从农村出现,并且呈现蔓延之势。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三大难题:一是高考的公平性已经不如以前;二是高昂的学费让贫困的家庭感到大山一样沉重;三是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不能找到工作。这一次不再是知识无用,谁都明白知识有用,但在三大难题面前,虽然也明白考大学还是改变自己命运的最佳机会,但即使自己不愿放弃,整年劳作于田间、收入微薄、没有任何社会福利和保障的父母也要逼其放弃。在这种无奈之下,这些贫困的农村家庭就只有在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前选择投降。
 
 
 >>               【收藏此页】打印】【关闭
 
     
 
 本版主要新闻  
     
 
  “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了?听听网友专家怎么说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